[实用新型]一种脱硝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334137.8 | 申请日: | 2020-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093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 发明(设计)人: | 邓磊;铁渊;白冰;张妍;吴宇浩;车得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78;B01D53/56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房鑫 |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硝系统,炉膛内设有第一探针和SNCR喷氨装置,锅炉尾部烟道内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及第二探针;第二竖向烟道内沿烟气流动方向设置有反应器及空气预热器反应器内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三探针、催化剂层和第四探针,信号器的输出端与喷氨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喷氨控制器的出口与喷氨格栅的入口相连通,喷氨控制器的入口与缓冲罐的吸热侧出口相连通,缓冲罐的吸热侧入口经溶液泵与尿素/液氨储存罐的出口相连通,该系统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脱硝效率偏离设计值、氨气与烟气混合不充分、氨气的注入量与烟气的比例无法控制、催化剂层易发生堵塞及还原剂进入到SCR烟道的烟气温度较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脱硝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燃料烟气所含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主要根源。在众多脱硝技术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脱硝技术,脱硝效率较高但存在成本高,而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SNCR)脱硝效率低但存在成本较低。
现行的脱硝装置存在以下缺点:
1.锅炉低负荷运行时,烟气温度偏离催化剂的最佳反应温度,导致氨与烟气反应不充分,脱硝效率偏离设计值。
2.现有SCR脱硝装置一般只安装有一次氨气与烟气的混合过程,混合不够充分,导致催化剂层氨气分布均匀性较差。
3.氨气的注入量与烟气的比例无法实时控制,易造成氨逃逸或脱硝不充分的问题。
4.现运行的SCR工艺脱硝装置,催化剂层易发生堵塞现象,影响脱硝效率,加剧催化剂磨损现象甚至造成损坏。
5.进入SCR烟道的氨气温度较低,不利于系统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脱硝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脱硝效率偏离设计值、氨气与烟气混合不充分、氨气的注入量与烟气的比例无法控制、催化剂层易发生堵塞及还原剂进入到SCR烟道的烟气温度较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脱硝系统包括炉膛、锅炉尾部烟道、第一转向烟道、第一竖向烟道、第二转向烟道、水平烟道、SCR 烟道扩张段、第二竖向烟道、信号器、喷氨控制器、缓冲罐、尿素/液氨储存罐及送风管道;
炉膛、锅炉尾部烟道、第一转向烟道、第一竖向烟道、第二转向烟道、水平烟道、SCR烟道扩张段及第二竖向烟道沿烟气流向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一竖向烟道内设置有喷氨格栅,炉膛内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探针和SNCR喷氨装置,锅炉尾部烟道内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第二探针及省煤器;
第二竖向烟道内沿烟气流动方向设置有反应器及空气预热器,反应器内沿烟气流动方向设置有整流格栅、第三探针、催化剂层和第四探针,第一探针的输出端与SNCR喷氨装置相连接,第二探针的输出端、第三探针的输出端及第四探针的输出端与信号器的输入端相连接,信号器的输出端与喷氨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
喷氨控制器的出口与喷氨格栅的入口相连通,喷氨控制器的入口与缓冲罐的吸热侧出口相连通,缓冲罐的吸热侧入口经溶液泵与尿素/液氨储存罐的出口相连通,空气预热器的出口经缓冲罐的放热侧与送风管道相连通。
第一转向烟道的转角为60°-90°,且,第一转向烟道与第一竖向烟道相切连接。
第一竖向烟道内还设置有竖直烟道斜板及静态扰流器,其中,静态扰流器的层数为两层,竖直烟道斜板、喷氨格栅及静态扰流器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
第二转向烟道内设置有弧形导流板,水平烟道内设置有水平烟道导流板,SCR烟道扩张段内设置有直导流板及斜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341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