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于小型动物肝脏保存研究的持续机械灌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21940.8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45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程琪;朱鹏;梁慧芳;张必翔;陈孝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A01N1/02 | 分类号: | A01N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 |
地址: | 43003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于 小型 动物 肝脏 保存 研究 持续 机械 灌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于小型动物肝脏保存研究的持续机械灌注装置,包括药液注射模块和灌注管路系统;药液注射模块由一台具有双向推进和自动翻转功能的注射泵、以及安装在其上的第一注射器和第二注射器组成;灌注管路系统由一个器官保存皿、若干根传输管、四个三通管、四个单向阀组合而成。该装置能够在一个注射器向器官保存皿中的试验用肝脏注射灌流药液的同时,确保另一个注射器同步从器官保存皿底部吸取灌流药液,且两个注射器自动在注射和吸液之间转换,从而实现对试验用肝脏的持续灌注,以及灌流药液的循环利用。其管系设计简单巧妙,灌注循环稳定可靠,无需人工干预,且试剂和药物用量省,实验成本低廉,能够满足基础医学科研需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科研实验设备,具体地指一种适于小型动物肝脏保存研究的持续机械灌注装置。
背景技术
患者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手段。然而,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影响患者肝移植的预后,对于边缘供肝移植尤为明显。供肝需历经获取、保存及植入等一系列处理环节,其中保存环节是控制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阶段。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是UW或HTK液静态冷保存,理论上可保存供肝20~24小时。但临床发现,如果冷缺血时间大于13小时,会明显增加移植肝的胆管并发症,其中胆管上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管狭窄的重要因素。面对供肝来源的长期匮乏和边缘供肝的广泛利用,如何提高供肝保存质量,减轻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减少相关并发症,是临床肝移植亟待解决的难题。
由于UW液静态冷保存效果确切,肝脏机械灌注保存的研究一度停滞。但因为供肝短缺,边缘供体利用增多,这对器官保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近十年来肝脏机械灌注保存的研究重新得到重视。机械灌注包括低温、常温及亚常温机械灌注,其目的是保持肝脏处于相对正常的生理状态,为肝脏提供代谢底物、清除代谢废物、达到保持及修复供肝的目的,同时也可为持续动态评估供肝质量提供客观指标。目前多个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机械灌注可以安全、有效地保存供肝,并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然而,现有实验设备中,肝脏机械灌注保存的相关基础研究主要是利用犬、猪等大动物的肝脏,由于体积较大,灌注需要的试剂和药物较多,因此实验成本较高。小动物的肝脏体积相对较小,实验成本低廉,各种基因工程动物也较丰富,但目前缺乏与小型动物肝脏保存配套的灌注系统。而采用人工辅助灌注保存小动物肝脏也存在操作复杂、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准确性低、实验效果差等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医学科研人员一直试图设计一种能够减少试剂和药物用量、降低实验成本的小型动物肝脏灌注系统,但至今为止尚未取得满意的进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适于小型动物肝脏保存研究的持续机械灌注装置,其管系设计简单,灌注稳定可靠,无需人工干预,且试剂和药物用量省,实验成本低廉,能够满足基础医学科研需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适于小型动物肝脏保存研究的持续机械灌注装置,主要由药液注射模块和灌注管路系统组成,其特殊之处在于:
所述药液注射模块包括一台具有双向推进和自动翻转功能的注射泵,以及分别夹持安装在所述注射泵工作台两侧且布置方向相反的第一注射器和第二注射器;
所述灌注管路系统包括一个器官保存皿、若干根传输管,第一三通管、第二三通管、第三三通管和第四三通管,以及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
所述第一注射器的注射口通过第一三通管分别与第一单向阀的输出端和第三单向阀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注射器的注射口通过第二三通管分别与第二单向阀的输出端和第四单向阀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输入端通过第三三通管分别与第二单向阀的输入端和器官保存皿的底部相连;
所述第三单向阀的输出端通过第四三通管分别与第四单向阀的输出端和门静脉插管置留针相连,所述门静脉插管置留针用于对器官保存皿中存放的试验用肝脏进行注射灌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219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魔芋颗粒生产用滴胶设备
- 下一篇:一种岸电系统逆变器过流保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