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拼接结构的神经介入术中微导丝承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309630.4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20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元;孙蔚宇;吴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5/09 | 分类号: | A61M25/09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拼接 结构 神经 介入 术中微导丝 承托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神经介入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拼接结构的神经介入术中微导丝承托装置,属于一种适用于神经介入手术术中辅助手术操作的医疗器械。一种拼接结构的神经介入术中微导丝承托装置,包括由尾部托槽单元、固定托槽单元和头部托槽单元直线拼接而成滑道支撑结构,所述头部托槽单元和尾部托槽单元分别与固定托槽单元的头端和尾端可拆连接,所述固定托槽单元侧边设有一用于与输液杆卡接的卡扣;所述头部托槽单元上滑动连接有滑动托槽单元,所述滑动托槽单元头部设有十字卡槽。用于解决神经介入术中微导丝人为承托产生的不稳定和操作麻烦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神经介入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拼接结构的神经介入术中微导丝承托装置,属于一种适用于神经介入手术术中辅助手术操作的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是经皮穿刺血管置鞘后,通过各类导管进入血管腔内直至抵达或接近病灶,利用微导管输送治疗药剂或器械对病灶实施微创治疗的一种手术技术。神经血管形态复杂,同时微导管各有特性。微导丝导引微导管进入目标血管的近端时,可能出现微导丝可继续插入,但微导管不能沿微导丝向前推进,则需更换其他特性的微导管;亦或者微导管已到位,随着治疗方式的改变需更换其他作用的微导管;此时,则需使用微导管交换技术,即以两倍微导管长度的微导丝(300cm导丝)为轴,其头端位于目标血管,固定住微导丝的外露部分(置入长度一般120cm左右),在X线透视下关注导丝头端位置不移位,将微导管缓慢匀速地回撤出来,然后将需要更换的微导管沿微导丝尾端置入目标血管。整个交换过程,固定微导丝不移位是成功的关键。但是微导丝血管内的部分无法直接固定,需使用拇指及食指固定住微导丝外露部分的近端,微导丝尾端保持自然伸直状态不带任何张力,同时控制止血阀门的松紧将微导管交换成功。整个操作过程需多人配合,必须做到缓慢、谨慎、默契。
存在的技术问题包括:1、微导丝外露部分太长,约180cm,自然伸直状态下会超出手术操作台面范围,超出部分需助手用手托住,耽误人力,长时间影响整个交换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无菌环境容易被人为破坏;2、术者会双手悬空操作一段时间,悬空的双手不稳定可能带动微导丝往前窜,导致微导丝刺破血管等手术并发症;3、使用拇指及食指固定导丝外露部分,同时旋转止血阀时,止血阀与三通的整体连接装置有一定重量容易发生移位,带脱导丝导致操作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拼接结构的神经介入术中微导丝承托装置,用于解决神经介入术中微导丝人为承托产生的不稳定和操作麻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拼接结构的神经介入术中微导丝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尾部托槽单元、固定托槽单元和头部托槽单元直线拼接而成滑道支撑结构,所述头部托槽单元和尾部托槽单元分别与固定托槽单元的头端和尾端可拆连接,所述固定托槽单元侧边设有一用于与输液杆卡接的卡扣;所述头部托槽单元上滑动连接有滑动托槽单元,所述滑动托槽单元头部设有十字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头部托槽单元和尾部托槽单元端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弹性夹板,所述弹性夹板的内侧端部设有凸起,所述固定托槽单元两端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凸起相匹配的卡口;所述头部托槽单元和尾部托槽单元与固定托槽单元连接时,头部托槽单元和尾部托槽单元与尾部托槽单元的端部接触,并且凸起卡在卡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头部托槽单元与尾部托槽单元之间还增设有至少一节延长托槽单元,所述延长托槽单元与延长托槽单元、头部托槽单元和尾部托槽单元之间均为可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延长托槽单元的两端分别设有弹性夹板和卡口,用于自身的相互连接和与固定托槽单元和头部托槽单元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托槽单元套在头部托槽单元外侧,所述滑动托槽单元侧壁设有固定螺栓,拧紧固定螺栓时,固定螺栓顶住内侧的头部托槽单元侧壁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托槽单元头部十字卡槽上设有长条形的挡板,所述挡板的一端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滑动托槽单元头部,转动挡板可以实现十字卡槽的开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3096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力性损伤测量尺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沥水碗碟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