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力输送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292601.1 | 申请日: | 2020-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115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镭;陆海峰;刘海峰;代正华;梁钦锋;许建良;陈雪莉;李伟锋;郭庆华;于广锁;王辅臣;王亦飞;王兴军;赵辉;龚岩;刘霞;沈中杰;丁路;赵丽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5G53/34 | 分类号: | B65G53/34;B65G53/36;B65G53/56;B65G53/6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王卫彬;邹玲 |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力 输送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力输送系统,其包括至少两个的发料罐,与发料罐一一对应的、依次连接的输送支管,以及输送总管;每一发料罐自下而上设有气体活化装置、物料检测装置和压力调控装置;每一输送支管之间长度相等;每一输送支管上设有开关阀、管道补气装置和第一限流部件;其中,开关阀之间设有联锁装置;输送总管上设有固体质量流量计和第二限流部件。本实用新型的气力输送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的气力输送系统在切换发料罐时所经常出现的物料瞬间断流、质量流量波动大等不足,可较好地实现发料罐之间的快速稳定切换,从而更好满足工艺需求。并且其复杂度大幅降低,检修工作量小、运行可靠且建设成本明显降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力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粉体气力输送系统通常分为串罐式和并罐式。对于加压气力输送系统,由于其受料设备(例如气化炉)显著高于常压,且工艺严格要求发料罐向气化炉连续稳定供料,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采用串罐式的粉体加压供料系统。如专利“一种干煤粉加压密相输送系统”(CN201962257U)和“一种GSP气化炉煤粉输送管线及投料方法”(CN102260535A)所述,即在发料罐上方设置多个粉体锁斗,通过锁斗压力交变的周期性操作,将粉体从常压状态加压到不低于发料罐的高压状态,然后靠重力作用再将锁斗内物料落入发料罐中。高压卸料完毕后,将锁斗泄压至常压,重新开始新的循环。可见,利用发料罐上方的锁斗可间歇式地保持高压发料罐内始终存有物料,确保发料罐连续稳定地向气化炉供料。
然而,发料罐上方设置锁斗的串罐方案存在明显不足,一是锁斗高压落料时经常发生结拱架桥、下料不畅的情况,极易造成发料罐内物料不足导致停车,运行风险较大;二是串罐的供料方式需要较高的框架高度,建设费用高。以日投煤千吨级的干煤粉气化装置为例,其煤粉供料框架高度通常为80-100m。
并罐式供料系统无需锁斗,其通过至少两个发料罐并列来交替供料,因此没有锁斗的结拱架桥问题,而且框架高度显著降低,同等规模下仅20-60m,建设费用明显降低。
然而,传统的并罐供料方案在切换发料罐时,经常出现的物料瞬间断流、质量流量波动大等问题,对后续的反应系统运行带来安全风险,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这也是目前干煤粉气化炉均采用造价高昂的串罐方案、而不采用造价更低的并罐方案的主要原因。
为此,实用新型专利“干煤粉加压密相输送系统”(CN208791581U)公开了一种并罐式的干煤粉加压密相输送系统,用于气化炉为供料。该专利采用了旋转给料机进行粉体输送流量的调节,并通过旋转给料机转速的调节来确保并罐物料向气化炉的连续稳定输送,彻底解决了断流的安全隐患。但由于旋转给料机是动设备,目前技术水平难以实现较好地高压密封,工程应用不成熟;而且通过旋转给料机的转速调节,即一个给料机逐渐减量、另一个逐渐加量,来实现两个并罐之间物料的交替切换,会造成物料质量流量的长时间地持续显著波动,依然不利于气化炉的安全稳定运行,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并罐供料方案中,旋转给料机作为动设备,无法实现较好地高压密封,工程应用不成熟;两个并罐之间物料的交替切换时,物料质量流量会长时间地持续显著波动,不利于反应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能够稳定输送物料的气力输送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气力输送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的发料罐,与所述发料罐一一对应的、依次连接的输送支管,以及输送总管;每一所述发料罐经过所述输送支管、与所述输送总管的一端连接汇总,所述输送总管的另一端用于与反应系统的入口连接;
每一所述发料罐自下而上设有气体活化装置、物料检测装置和压力调控装置;其中,所述气体活化装置用于输入载气;所述输送支管的入口与所述发料罐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926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元件管脚剪切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消除静电的涂料搅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