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配电柜连接框架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273579.6 | 申请日: | 2020-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42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 发明(设计)人: | 肖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新兴电控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B1/01 | 分类号: | H02B1/01;H02B1/20;H02B1/30 |
| 代理公司: | 西安佩腾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6 | 代理人: | 姚敏杰 |
| 地址: | 710077 陕西省西安市高***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配电柜 连接 框架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箱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配电柜连接框架,包括支撑框架以及连接梁;支撑框架包括横梁和纵梁,横梁和纵梁上均设置有腰形孔,横梁和纵梁通过腰形孔交错连接;连接梁的外边缘为弧形;腰形孔为多个,腰形孔的长宽比为5~10:1;还包括固定螺栓;固定螺栓的侧翼加长;固定螺栓穿过腰形孔固定在横梁和纵梁交错处;连接梁的结构为C形,连接梁上设置有固定孔,固定孔为腰形孔。本实用新型能调节支撑框架的安装位置误差,且支撑框架连接紧密、稳固;还能有效地减少扎带的磨损,线缆固定牢固,不会发生散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箱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配电柜连接框架。
背景技术
配电柜包括柜体,为了方便电器元件的安装,通常在柜体内设置支撑框架,通过支撑框架实现电器元件的固定。支撑框架由横梁和纵梁固定组成,一般是在横梁和纵梁上设置安装孔,然后通过安装孔孔将横梁和纵梁固定,横梁和纵梁上会设置多个安装孔,通常情况下这些安装孔是采用打孔设备压制而成的,使得同一个梁上的安装孔之间的间距是相等的,且安装孔一般是圆形孔;将电器元件固定在支撑框架上时,由于有些电器元件的结构呈不规则的结构,电器元件与支撑框架上安装孔的固定位置产生矛盾,相互干涉,这时就需要将电器元件的位置或是安装固定位置进行移动,但是电器元件位置移动时,会影响整个电器和电线的连接布局,给后续施工带来不便;若是安装固定位置移动,但是由于安装孔一般是圆形孔,不能调节位置误差或是位置误差调节空间有限。
此外,当电器元件安装在支撑框架上后,要对连接线缆进行固定整理,由于连接线缆较多,如不对其进行整理固定,线缆散落在配电柜内,会造成安装混乱,且线缆会发生拉扯,且检修更换不方便,现有的方法是在配电柜的内壁上设置角钢,将多条线缆整理后固定在角钢上,用扎带捆绑起来,但是由于角钢上存在棱角,当线缆缠在角钢上,在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扎带容易和角钢发生摩擦,角钢上的棱角会将扎带磨损导致其断裂,从而线缆容易散开,固定不牢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配电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电柜连接框架,能调节支撑框架的安装位置误差,且支撑框架连接紧密、稳固;还能有效地减少扎带的磨损,线缆固定牢固,不会发生散开。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配电柜连接框架,包括支撑框架以及连接梁;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横梁和纵梁;所述横梁和纵梁上均设置有腰形孔;所述横梁和纵梁通过腰形孔交错连接;所述连接梁的外边缘为弧形。
上述腰形孔为多个。
上述腰形孔的长宽比为5~10:1。
上述配电柜连接框架还包括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的侧翼加长;所述固定螺栓穿过腰形孔固定在横梁和纵梁交错处。
上述固定螺栓包括螺杆以及与螺杆相适配的螺母;所述螺杆上设置头部,所述头部的侧翼加长。
上述连接梁的结构为C形。
上述连接梁上设置有固定孔。
上述固定孔为腰形孔。
1、本实用新型中,配电柜连接框架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包括横梁和纵梁;横梁和纵梁上均设置有腰形孔;横梁和纵梁通过腰形孔交错连接;腰形孔为多个,腰形孔的长宽比为5~10:1,腰形孔的特殊结构设计,在支撑框架组装中,通过腰形孔能调整横梁和纵梁之间的相互位置,从而根据实际电器元件的干涉来调节横梁和纵梁的安装位置误差,操作简便。
2、本实用新型中,配电柜连接框架还包括固定螺栓;固定螺栓的侧翼加长;固定螺栓穿过腰形孔固定在横梁和纵梁交错处。固定螺栓包括螺杆以及与螺杆相适配的螺母;螺杆上设置头部,头部的侧翼加长。将固定螺栓头部的侧翼加长,头部与支撑框架之间的接触面增大,固定更紧密,支撑框架连接更稳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新兴电控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陕西新兴电控设备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735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