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使用冲洗、负压吸引双套引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70345.6 | 申请日: | 202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071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蔡天斌;吕光宇;程立雪;文艺;韦杨静;白英桥;罗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天斌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仁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88 | 代理人: | 国红 |
地址: | 545001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使用 冲洗 吸引 引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次性使用冲洗、负压吸引双套引流管。本实用新型包括外管、内管、棱、冲洗管、第一通孔、第二通孔、C型卡扣、外管槽;内管在外管的内部,冲洗管在外管的外部,外管为盲端管,且内管的底部高于外管的底部;外管下端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内管下端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棱位于内管上端,外管槽位于外管上端,棱固定外管槽上;冲洗管固定在内管的C型卡扣上。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实现变传统被动引流为主动引流,引流管的冲洗降低脓液或消化液浓度,减轻对组织的腐蚀,另一方面引流管堵塞后,直接更换内管,无需拔掉引流管,避免引流管移位的同时减少病人二次创伤,主动负压吸引存在向心吸引作用,可以加速窦道形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次性使用冲洗、负压吸引双套引流管。
背景技术
在医疗工作中,引流管是一种常见、对腹、盆腔腔引流的医用耗材。临床上目前使用的引流管,为腹盆腔积液压力递增后的被动引流,但对粘稠的脓液以及消化道瘘的粘稠消化液引流效果差,容易造成引流不畅,感染蔓延。
对于腹、盆腔感染患者的首要治疗关键为有效充分的引流,传统腹腔引流管引流以积液压力的虹吸物理方式进行引流,当感染病灶持续存在,分泌物粘稠尤其伴随脓渣固态物形成时,容易造成引流管通而不畅,以致于企图通过挤压引流管想达到引流管通畅,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压力传导,感染性积液扩散,如果引流管侧孔堵塞,窦道为成熟,拔出更换引流管将会导致引流管移位,无法再次置入原病灶腔内。
因此,以上为目前临床所必须面对的难题,临床噬待需求一种解决以上难题的引流管,需要提供一种不仅可以主动引流、降低感染积液对周边组织腐蚀、加速窦道形成而且引流管堵塞后更换引流管可以减少二次损伤的一次性带冲洗装置的引流双套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提供的一次性使用冲洗、负压吸引双套引流管,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一次性带冲洗装置的引流双套管置入患者的原病灶腔内,引流粘稠的脓液或者消化道瘘的粘稠消化液,在使用一次性带冲洗装置引流双套管堵塞时,可进行更换内管,一方面降低感染性积液对周边组织腐蚀、并变被动引流为主动引流,实现清堵目的,另一方面无需拔掉双套管,减少病人二次创伤,增加患者的治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一次性使用冲洗、负压吸引双套引流管,包括外管、内管、棱、冲洗管、第一通孔、外管槽、第二通孔、C型卡扣。
优选的,所述内管在外管的内部,冲洗管在外管的外部,外管为盲端管,且内管的底部高于外管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外管下端设有若干个孔,所述内管下端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外管的第一通孔与内管的第二通孔一一对应,以便外管与内管固定住,不会发生转动,进而使得积液方便流入到一次性冲洗装置的引流双套管得内管中。
优选的,所述外管材质为硅胶管,所述内管材质为硅胶管。
优选的,所述内管的第二通孔的边沿向外延伸并穿过外管的第一通孔,以便外管与内管间紧密配合,所述第二通孔直径为0.4~0.5cm,第一孔的直径为0.5~0.6cm,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棱设定在内管的上端,所述外管槽设定在外管的上端,所述内管的棱固定在外管的外管槽上,以便内管放入外管内部进一步固定。
优选的,所述冲洗管固定在外管上的C型卡扣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医疗器械较传统引流管的优势在于:
(1)一次性使用冲洗、负压吸引双套引流管更加适用于如:肠瘘,重症胰腺炎胰周坏死感染,腹腔深部脓肿等感染病灶持续存在的引流;
(2)一次性使用冲洗、负压吸引双套引流管变传统被动引流方式为主动吸引方式,防止感染性积液周围扩散蔓延,避免周围组织的广泛感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天斌,未经蔡天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703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