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垃圾输送通道及其缓冲筒体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264526.8 | 申请日: | 2020-07-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30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 发明(设计)人: | 彭水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水通 |
| 主分类号: | B65G11/00 | 分类号: | B65G11/00;B65G11/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垃圾 输送 通道 及其 缓冲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建筑垃圾输送通道及其缓冲筒体,包括缓冲筒本体,所述缓冲筒本体包括上下依次布置的柱筒和锥筒,所述锥筒的顶部一侧与所述柱筒的底部一侧相互连通,所述柱筒的顶部一侧固定连通有下落接头,所述锥筒的底部中间固定连通有排放接头,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缓冲筒本体上的柱筒以及锥筒分别与下落管道之间的配合,可以便于下落的建筑垃圾在缓冲筒本体内得到缓冲减震后进行再次下落工作,而且当存在大量的建筑垃圾倾倒时,也不易发生管壁堵塞。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建筑垃圾输送通道及其缓冲筒体。
背景技术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队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得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
现有的建筑垃圾输送在输送的过程中,常采用人工的方式从电梯或吊机将位于高层的建筑垃圾对地面进行输送工作,此种方式工作效率较低而且耗时耗力。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建筑垃圾输送通道及其缓冲筒体,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建筑垃圾输送通道及其缓冲筒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背景技术中提及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建筑垃圾输送通道及其缓冲筒体,包括缓冲筒本体,所述缓冲筒本体包括上下依次布置的柱筒和锥筒,所述锥筒的顶部一侧与所述柱筒的底部一侧相互连通,所述柱筒的顶部一侧固定连通有下落接头,所述锥筒的底部中间固定连通有排放接头,所述下落接头位于所述排放接头的上方一侧,所述下落接头的顶端以及排放接头的底端均可拆卸连接有下落管道。
优选的,所述下落管道的两端均设置有螺纹接头,所述螺纹接头分别与所述下落接头的顶端内壁以及所述排放接头的底端内壁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落管道的内侧壁以及所述缓冲筒本体的内侧壁均固定有橡胶套垫。
优选的,所述下落接头的顶端外侧壁以及排放接头的底端外侧壁均对称固定有第一固定块,所述下落管道的两端均对称固定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以及第二固定块的一侧贯穿插接有U型插件,所述第一固定块以及第二固定块的一侧贯穿开设有与所述U型插件相对应的插孔,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以及第二固定块另一侧的所述U型插件上螺纹连接有丝帽。
优选的,所述柱筒和锥筒的内腔高度均大于所述下落管道的内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缓冲筒本体上的柱筒以及锥筒分别与下落管道之间的配合,可以便于下落的建筑垃圾在缓冲筒本体内得到缓冲减震后进行再次下落工作,而且当存在大量的建筑垃圾倾倒时,也不易发生管壁堵塞;而且本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拆卸,并且通过将各组缓冲筒本体上的下落接头交错布置,可以实现搭接安装时的平衡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另一侧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A的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缓冲筒本体,2-柱筒,3-锥筒,4-下落接头,5-排放接头,6-下落管道,7-螺纹接头,8-第一固定块,9-第二固定块,10-U型插件,11-插孔,12-丝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水通,未经彭水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645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