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制非承重外墙板的底部连接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245473.5 | 申请日: | 2020-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571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 发明(设计)人: | 蒋金坤;薛冬芹;王兵;尹照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筑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B2/74 | 分类号: | E04B2/74;E04B2/8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晋陵北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承重 外墙 底部 连接 结构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预制非承重外墙板的底部连接结构,其涉及预制非承重外墙板安装技术领域,其包括预制墙墙底与地板之间通过若干垫片垫高形成的连接缝,连接缝的截面内高外低,连接缝朝向室外的一侧连接有密封胶层;还包括若干第一连接件和若干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位于预制墙朝向室内的一侧,并与预制墙柔性连接,第二连接件预埋于地板内,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对应连接。本申请解决了预制墙墙底处易出现渗水现象的问题,具有减少预制墙墙底处出现渗水现象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预制非承重外墙板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非承重外墙板的底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装配式方式建造。新型建筑围护墙体的应用对提高建筑质量和品质、建造模式的改变等具有重要意义。预制非承重外墙作为一种新型建筑围护墙具有质量可靠、抗渗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中。
如图1所示,预制墙1的底部与地板11上方连接,地板11下方连接与下一层楼的预制墙1顶连接。预制墙1底部常见的安装结构具体为,预制墙1与地板11之间放置若干垫片12,使得预制墙1与地板11之间形成水平的连接缝5,连接缝5位于预制墙1的边缘处填充有填充料73,使得连接缝5形成密闭的空间。自预制墙1墙底至预制墙1墙顶一侧开设有灌浆槽7,预制墙1一侧侧壁开设有进浆孔71和出浆孔72,进浆孔71位于出浆孔72下方,且进浆孔71和出浆孔72与灌浆槽7的侧壁连通。
朝向进浆孔处注入灌浆料,灌浆料通过灌浆槽流入连接缝内,直至填充满连接缝后,多余的灌浆料逐渐充填灌浆槽并从出浆孔处流出。当出浆孔处流出灌浆料后停止灌浆,预制墙墙底与地面的连接完成,从而阻隔外部的积水进入室内。该做法对工人施工水平要求比较高,而预制墙的短期防水效果直接取决于灌浆饱满程度。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预制墙与地板之间出现层间变形时,预制墙底部的灌浆料较容易变形开裂,从而易导致预制墙墙底处出现渗水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非承重外墙板的底部连接结构,具有减少预制墙墙底处出现渗水现象的效果。
本申请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预制非承重外墙板的底部连接结构,预制墙墙底与地板之间通过若干垫片垫高形成连接缝,所述连接缝朝向室外的一侧连接有密封胶层;
包括若干第一连接件和若干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预制墙朝向室内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预埋于地板内,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对应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制墙的墙底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连接固定预制墙,且当预制墙与地板之间出现层间变形时,预制墙底部与地面的连接可以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减少预制墙的偏移。
密封胶层用于封堵连接缝朝向室外的一侧,可以较好的减少室外的积水通过连接缝进入室内的隐患;具有在稳固的安装固定预制墙的同时减少预制墙墙底处出现渗水现象的效果。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缝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水平段、连接段和第二水平段,所述第一水平段朝向室外一侧设置,所述第二水平段朝向室内设置,且所述第一水平段低于所述第二水平段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缝被划分为第一水平段、连接段和第二水平段,且第一水平段低于第二水平段,使得连接缝朝向室外的一侧低于朝向室内的一侧,形成内高外低的走势。由于地球对水有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所以水往低处流,室外的积水较难通过连接缝进入室内,具有进一步减少预制墙墙底处出现渗水现象的效果。
本申请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设置有第三连接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筑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筑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454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