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光二极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31450.9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617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桂亮亮;汪玉;刘栋;汪琴;蔡家豪;杨健;张家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14 | 分类号: | H01L33/14;H01L3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光二极管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一种发光二极管,包括依次层叠的衬底、第一导电型半导体层、发光层、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层、电流阻挡层和透明导电层,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一导电型半导体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通过透明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层电性连接,所述电流阻挡层位于第二电极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阻挡层呈螺旋形。本实用新型设计电流阻挡层为螺旋形,有利于电流的扩散;同时第二电极下表面陷入螺旋形的电流阻挡层的螺旋间隔内,形成凹凸结构,增强电极的附着牢固性,改善电极掉落现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电流阻挡层的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简称LED)为一利用半导体材料所制作而成的元件,为一种可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的微细固态光源。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体积小、寿命长、驱动电压低、发热量低、耗电量小、反应速度快、无汞污染等环保问题以及单性光发光的特性及优点,且能够配合各种应用设备的轻、薄、以及小型化的需求,因此,已成为日常生活中普及的电子产品。
常规的发光二极管包括依次层叠的衬底、N型半导体层、发光层和P型半导体层,以及电流阻挡层和覆盖在电流阻挡层表面的透明导电层,P电极则蒸镀于透明导电层表面。常规结构的LED中,P电极与透明导电层接触,而由于两者之间的粘附性较差,在LED打线或者使用过程中,常易出现掉电极的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电流拥挤、电极掉落以及促进电流扩展,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解决方案:
一种发光二极管,包括依次层叠的衬底、第一导电型半导体层、发光层、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层、电流阻挡层和透明导电层,以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一导电型半导体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极通过透明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型半导体层电性连接,所述电流阻挡层位于第二电极下方,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流阻挡层呈螺旋形。
优选的,所述电流阻挡层由中心向边缘,螺旋间隔逐渐增大或者螺旋间隔相等。
优选的,所述电流阻挡层最外圈不超过第二电极外缘或者超过第二电极外缘。
优选的,所述螺旋间隔相同,间隔距离范围为3~10微米。
优选的,所述螺旋间隔圈数≥3圈。
优选的,所述电流阻挡层厚度范围为1000~2500埃。
优选的,所述电流阻挡层螺旋间隔内不填充透明导电层,相邻螺旋间隔之间形成第一凹槽,第二电极的下表面陷入第一凹槽内形成凹凸结构。
优选的,所述电流阻挡层螺旋间隔内填充透明导电层,透明导电层的高度大于电流阻挡层的高度,在电流阻挡层上表面形成第二凹槽,第二电极下表面陷入第二凹槽内形成凹凸结构。
优选的,所述电流阻挡层螺旋间隔内填充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的高度小于电流阻挡层的高度,在螺旋间隔内的透明导电层上表面形成第三凹槽,第二电极下表面陷入第三凹槽内形成凹凸结构。
优选的,所述电流阻挡层为绝缘材料层,包括二氧化硅、氮化硅、碳化硅或者分布布拉格反射层。
优选的,所述透明导电层包括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氧化锌(ZnO)、氧化镍(NiO)、镉锡氧化物(CTO)、ZnO:Al、ZnGa2O4、SnO2:Sb、Ga2O3:Sn、AgInO2:Sn、In2O3:Zn、CuAlO2、LaCuOS、CuGaO2与SrCu2O2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314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易燃易爆气体平衡器
- 下一篇:一种汽车零件安装用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