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制直立式桩墙堤岸防护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218183.1 | 申请日: | 2020-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060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文杰;周书东;张彤炜;田锦虎;刘正刚;韩笑;许永峰;杨秀坤;赵永涛;麦镇东;谭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莫建林 |
| 地址: | 61173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 立式 堤岸 防护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制直立式桩墙堤岸防护结构,预制直立式桩墙堤岸防护结构包括预制单元及用于连接于河岸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预制单元设有第一预留孔及预留半孔,所述第一预留孔和所述预留半孔均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预制单元,所述预留半孔设置于所述预制单元的侧壁上,左右相邻两所述预制单元拼接并形成防护层,左右相邻两所述预制单元的预留半孔拼接形成第二预留孔,若干个所述防护层沿上下方向叠放,上下相邻两所述第一预留孔相互正对并连通形成第一灌注孔位,上下相邻两所述第二预留孔相互正对并连通形成第二灌注孔位,若干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灌注孔位及所述第二灌注孔位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直立式桩墙堤岸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堤防工程主要以防洪功能为主,景观、亲水功能为辅,兼顾沿岸堤顶道路交通功能。堤防工程的长度较长,且受河道宽度、堤外有无滩和已建建筑物限制,目前国内关于堤型的选择,根据筑堤材料,可选择土堤、石堤、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分区填筑的混合材料堤等;根据堤身断面型式,可选择斜坡式堤、直墙式堤或直斜复合式堤等;根据防渗堤设计,可选择均质土堤、斜墙式或心墙式土堤等。堤岸防护工程可选用坡式护岸、坝式护岸、墙式护岸和桩式护岸,而桩式护岸工程常用桩基承台直立式断面的堤防结构,其组成由钻孔灌注桩作为基础,高压摆喷止水和混凝土护面而成。
在现有的堤防工程中,通常采用采用桩式直立式断面的护岸结构,即以钻孔灌注桩作为主体受力结构,高压摆喷止水和混凝土护面组合形成墙体,从而形成直立式桩墙堤岸防护结构。但该堤岸防护结构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工艺参数控制繁多,存在塌孔、缩径、桩孔偏斜和桩位偏差大等问题,桩身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第二,高压摆喷施工技术参数多,过程控制难度大,所形成的止水帷幕成型质量无法目视检测;第三,为实现景观功能,防洪堤护面形状多为异型曲面,其轮廓成型难以实现钢模板大面积一次性脱模,且现场施工无法保证其饰面达到清水混凝土标准。因此,现有的堤岸防护结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无法保证、施工难度大和施工周期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并可有效防洪的预制直立式桩墙堤岸防护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制直立式桩墙堤岸防护结构,包括预制单元及用于连接于河岸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预制单元设有第一预留孔及预留半孔,所述第一预留孔和所述预留半孔均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预制单元,所述预留半孔设置于所述预制单元的侧壁上,左右相邻两所述预制单元拼接并形成防护层,左右相邻两所述预制单元的预留半孔拼接形成第二预留孔,若干个所述防护层沿上下方向叠放,上下相邻两所述第一预留孔相互正对并连通形成第一灌注孔位,上下相邻两所述第二预留孔相互正对并连通形成第二灌注孔位,若干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灌注孔位及所述第二灌注孔位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预制直立式桩墙堤岸防护结构通过将预制单元左右拼接形成防护层,将防护层沿上下方向叠放,并通过第一灌注孔位及第二灌注孔位内灌注钢筋混凝土结构,从而形成平整的堤岸防护结构,以便于实现传统桩基承台直立式断面的堤防结构施工的实施模式由传统现浇模式向装配式施工转变,并可降低施工难度,缩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避免出现如传统灌注桩施工桩身偏斜、成型质量差、塌孔等诸多问题,从而可有效进行防洪。
较佳地,所述第一预留孔与所述预留半孔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槽。
较佳地,所述预制单元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所述第一连接槽。
较佳地,相邻两所述预制单元的前侧面之间的接缝设有填充结构。
较佳地,所述预留半孔位于所述预制单元上表面的半径与所述预留半孔位于所述预制单元下表面的半径不同。
较佳地,上下相邻两所述预制单元的预留半孔位于连通处的半径相同。
较佳地,所述第一预留孔的数量为若干个,相邻两所述第一预留孔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181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路板OSP表面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保护电缆的电力安装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