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强型水下动力推进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213641.2 | 申请日: | 2020-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295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 发明(设计)人: | 陈一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 主分类号: | B63H5/15 | 分类号: | B63H5/15;B63H1/2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李湘群 |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强型 水下 动力 推进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强型水下动力推进器,包括导流罩,导流罩的两端非封闭,且导流罩的一个非封闭端形成入水口,另一个非封闭端形成出水口,所述导流罩内安装有螺旋桨,所述导流罩在入水口端固定安装有推力提升环,所述推力提升环包括迎水面和背水面,所述迎水面的水流流速大于背水面的水流流速,进而施加于迎水面的侧向压强小于施加于背水面的侧向压强,通过二者的压强差对推进器的推进力进行提升,所述推力提升环和/或导流罩的内壁上设置有阵列小孔,使水流在流经推力提升环和/或导流罩时,与内壁之间形成降阻气垫层。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推进器,其推进力比现有的推进器得到极大的提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推进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强型水下动力推进器。
背景技术
水下推进器由电机、导流罩、螺旋桨组成。螺旋桨安装于导流罩内,电机用于驱动螺旋桨,螺旋桨位于船艇尾部水线以下的推进轴上,由电机带动推进轴一起转动,将水从桨叶的吸入面吸入,从排出面排出,利用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船艇前进。
现有的水下推进器为了减小导流罩的阻力,往往将导流罩设计为整体呈橄榄球状的结构,即导流罩的入口处的半径最小,从入口处至导流罩的中部半径逐渐增加,然后从导流罩的中部至出水口处半径逐渐减小。通常认为,这样的流线型设计更有利于减小水下阻力,但这种流线设计具有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的缺点;另外一种常见的减小导流罩的阻力的做法是,在导流罩的出水口处安装一个喇叭状结构的导流环,通过设置导流环能够减少出水口处的涡流现象,并能够通过扩流作用提升水流流经导流罩的效率,进而提高推进器的推进效率,但这样的设计不能减少入水口处涡流,减阻效果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发明人受到启发,对现有的推进器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并制作出一种新的水下动力推进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推进器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推进器的结构,提供一种加强型水下动力推进器,减小了推进的阻力,从而使推进器的推进力得到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强型水下动力推进器,包括导流罩,导流罩的两端非封闭,且导流罩的一个非封闭端形成入水口,另一个非封闭端形成出水口,所述导流罩内安装有螺旋桨,所述导流罩在入水口端固定安装有推力提升环,所述推力提升环包括迎水面和背水面,所述迎水面的水流流速大于背水面的水流流速,所述推力提升环和/或导流罩的内壁上设置有阵列小孔;所述出水口处设有接线端,所述接线端的直径小于出水口的直径,所述接线端与出水口端的导流罩之间设置有沿周向间隔分布的若干个轴流孔,所述螺旋桨包括叶片和转轴,所述叶片朝向入水口设置,所述转轴的一端与叶片相连,另一端可旋转地安装于接线端。
更进一步的,所述推力提升环包括内端、外端和过渡段,所述内端固定于导流罩的入水口处,所述内端的直径小于外端的直径,所述过渡段呈外扩的趋势从内端向外扩张至外端,所述过渡段包括迎水面和背水面。
更进一步的,所述阵列小孔的小孔直径大于1纳米。
更进一步的,所述阵列小孔的小孔间隔距离大于小孔的直径尺寸。
更进一步的,所述过渡段为由内端向外端呈弧形平滑过渡的曲面环状结构,过渡段的弧度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180°;或者,所述过渡段为由内端向外端呈直线型平滑过渡的锥面环状结构,过渡段的倾斜面与水流方向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45°。
更进一步的,所述接线端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和转轴相连,用于驱动转轴旋转。
更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罩的侧壁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侧流孔。
更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罩为两端非封闭的中空桶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未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136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