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工地用楼层临时用电的随层安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210859.2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624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鲁海;谭国进;曾玉坚;蒋必成;蒋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龙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40 | 分类号: | H02B1/40;H02G3/34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名诚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3 | 代理人: | 卢志文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工地 楼层 临时 用电 安装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工地用楼层临时用电的随层安装装置,它包括电箱、第一穿线管、第二穿线管、第一阻燃波纹软管、第二阻燃波纹软管和电箱的供电线缆,所述第一穿线管和第二穿线管预埋在墙体上,墙体对应第一穿线管和第二穿线管的出口位置开有出线腔,出线腔连通第一穿线管和第二穿线管;所述电箱安装在墙体上并位于出线腔上方,所述电箱的供电线缆穿过第一穿线管伸出出线腔外连接电箱,所述电箱的供电线缆穿过第二穿线管伸出出线腔外连接电箱,所述第二阻燃波纹管套置在露出出线腔外的电箱的供电线缆上。第一穿线管和第二穿线管与电箱间有一段电线线缆外露则使用第一阻燃波纹软管、进行绝缘保护,大大提高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建筑工地用楼层临时用电的随层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楼层临时用电,可以用于建筑物建造过程中主体结构施工时楼层上的的临时用电,也用于其他施工阶段的楼层用电,而临时用电的电源均来自于施工现场配电房,随层安装临时用电的作用是提升施工过程中的便利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用户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实用性。
随层安装临时用电由于与施工用电电源连接,随层安装的临时用电电箱与电源连接后使用过程中电源与随层电箱的电源是使用一个线缆进行连接的,随着楼层高度逐渐随层箱与电源间的线缆不断变长,使用过程中电箱及线缆竖向与水平向的线缆均裸露在外且与建筑物构筑物的绝缘措施很难完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容易对随层箱及线缆造成破坏,导致电箱与线缆造成楼栋问题,因人为因素或其他原因导致漏电发生时,一般都会关掉电源,而随层安装的临时用电箱一般安装在作业层,线缆都是明敷的。
临时用电随层安装装置一般安装在楼梯间、线缆敷设在主体结构内等不易受到破坏位置,一般情况下,随层安装的临时用电箱线缆是随着主体结构施工进行预埋穿线管的方式敷设的。
但是,由于随层安装的临时用电箱一般安装在作业层且因作业层地面场地有所限制,另线缆都是明敷的,如果因人为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线缆破损、电箱受到破坏、绝缘措施未有效绝缘等问题,容易造成跳闸漏电等问题存在安全隐患,于是出现了给随层安装的临时电箱安装防砸棚、线缆加设套管,但是临时电箱安装防砸棚后较为笨重使用不便,线缆加设套管后随着楼层增加及使用过程中仍旧容易因外界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随层安装的临时用电的电箱固定在墙面上,并线缆的敷设由明敷改为暗敷,避免因明敷问题人为或者其他原因对线缆造成破坏的一种建筑工地用楼层临时用电的随层安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建筑工地用楼层临时用电的随层安装装置,包括电箱、第一穿线管、第二穿线管、第一阻燃波纹软管、第二阻燃波纹软管和电箱的供电线缆,所述第一穿线管和第二穿线管预埋在墙体上,墙体对应第一穿线管和第二穿线管的出口位置开有出线腔,出线腔连通第一穿线管和第二穿线管;
所述电箱安装在墙体上并位于出线腔上方,所述电箱的供电线缆穿过第一穿线管伸出出线腔外连接电箱,所述第一阻燃波纹管套置在露出出线腔外的电箱的供电线缆上,所述电箱的供电线缆穿过第二穿线管伸出出线腔外连接电箱,所述第二阻燃波纹管套置在露出出线腔外的电箱的供电线缆上。
由于供电线缆预埋在墙体内,用户可以根据电箱安装的位置合理选择预埋位置,也可以将预埋穿线管设置在每层楼层的统一位置,极大的方便用户使用的可操作性、便利性与安全性,而且由于在临时电箱安装在楼层内墙体上使用膨胀螺丝进行固定即可,用户可以将临时电箱安装完成后无需设置挡雨防砸棚,电箱与电源间连接的线缆通过预埋的穿线管进行敷设,不仅使用操作简单,绝缘保护可靠,而且还能降低维护成本,而且第一穿线管和第二穿线管与电箱间有一段电线线缆外露则使用第一阻燃波纹软管、进行绝缘保护,大大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出线腔位置预埋有泡沫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龙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龙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2108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工智能语音控制笔
- 下一篇:功率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