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91904.4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779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潘宇峰;罗晖;王爽;田忠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太湖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7/22 | 分类号: | F22B37/22;F22B37/10;F22B37/14;F22B37/50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联创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30 | 代理人: | 胡荣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然 循环 余热 锅炉 循环系统 | ||
1.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循环系统,该余热锅炉循环系统包括锅筒(1)、下降管(2)、受热面管束(4)与上升管(7),其特征在于:余热锅炉循环系统具有两种循环模式,一种模式为强制循环模式,另一种为自然循环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制循环模式中的炉水由所述锅筒(1)通过下降管(2)经过强制循环泵(3)打入进口集箱(5)后,均分至受热面管束(4)经高温烟气换热后变汽或者汽水混合物,进入出口集箱(6),最后经上升管(7),回到所述锅筒(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强制循环模式中的受热面管束(4)为蛇形管结构,既有上升管,又有下降管,且存在弯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进口集箱(5)与出口集箱(6)在上端,受热面管束(4)内的积水无法排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循环模式中的炉水由锅筒(1)通过下降管(2)进入联箱一(8),再经过联箱二(9)均分至受热面管束(4)经高温烟气换热后变汽或者汽水混合物,通过联箱三(10),引入联箱四(11)后经上升管(7),回到锅筒(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自然循环模式中的受热面管束(4)为直管结构,均为上升管,不存在汽阻现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箱一(8)为低点,可将受热面管束(4)内的积水全部排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太湖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太湖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9190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向通信电平转移电路
- 下一篇:一种110kV断路器状态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