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呼末二氧化碳收集功能的吸氧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88837.0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0770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埃立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6/06 | 分类号: | A61M16/06;A61M16/08;A61M16/22;A61B10/00;A61B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呼末 二氧化碳 收集 功能 吸氧 | ||
带呼末二氧化碳收集功能的吸氧管,氧气腔体2的两侧设置有氧气进气管A4和氧气进气管B6,氧气腔体2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氧气通孔5,所述氧气通孔5贯穿于吸氧管本体1且内连接于氧气腔体2;氧气腔体2的顶部开设有1个氧气吸入管7;二氧化碳腔体3的一侧设置有二氧化碳出气管10,二氧化碳腔体3的顶部开设有1个二氧化碳呼出管9,所述二氧化碳呼出管9贯穿于吸氧管本体1且内连接于二氧化碳腔体3;二氧化碳腔体3的底部设有呈开口状的二氧化碳呼入口8,所述二氧化碳呼入口8位于使用者的嘴部。本实用新型兼具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收集功能,可以在吸氧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用于呼末二氧化碳的监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呼末二氧化碳收集功能的吸氧管。
背景技术
呼气末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无创伤监测技术,已经被认为是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以外的第六个基本生命体征。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呼气末二氧化碳来反映患者通气、循环、代谢等多方面的变化。
病人的呼气末二氧化碳测量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受吸氧管的内径影响最为显著。普通的吸氧管内径为3mm左右。病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与吸入的空气在吸氧管中循环流入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护仪主机内。
经研究发现,现有的吸氧管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例如,现有的吸氧管只具有氧气吸入的功能,而不同时兼具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收集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呼末二氧化碳收集功能的吸氧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带呼末二氧化碳收集功能的吸氧管,包括有吸氧管本体1,吸氧管本体1包括有氧气腔体2和二氧化碳腔体3,氧气腔体2和二氧化碳腔体3相互独立且互不连通。
其中,氧气腔体2的两侧设置有氧气进气管A4和氧气进气管B6,氧气腔体2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氧气通孔5,氧气通孔5贯穿于吸氧管本体1且内连接于氧气腔体2;氧气腔体2的顶部开设有1个氧气吸入管7;氧气进气管A4和氧气进气管B6连接于外部氧气源,将氧气输送至氧气腔体2,通过氧气腔体2顶部的氧气通孔5和氧气吸入管7溢出,来满足供吸氧。
其中,二氧化碳腔体3的一侧设置有二氧化碳出气管10,二氧化碳腔体3的顶部开设有1个二氧化碳呼出管9,二氧化碳呼出管9贯穿于吸氧管本体1且内连接于二氧化碳腔体3;二氧化碳腔体3的底部设有呈开口状的二氧化碳呼入口8,二氧化碳呼入口8位于使用者的嘴部;二氧化碳呼出管9收集鼻部呼出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呼入口8收集嘴部呼出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腔体3汇集输送至二氧化碳出气管10,二氧化碳出气管10连接于外部的分析设备。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具体优化的:吸氧管本体1、氧气进气管A4、氧气进气管B6、氧气吸入管7、二氧化碳呼出管9和二氧化碳出气管10均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具体优化的:氧气进气管A4、氧气进气管B6、氧气吸入管7、二氧化碳呼出管9和二氧化碳出气管10的内径均为2-5mm;氧气进气管A4、氧气进气管B6和二氧化碳出气管10的总长度为0.5-2.5m。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创新产品兼具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收集功能,可以在吸氧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用于呼末二氧化碳的监测。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埃立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埃立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888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