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工隧洞在极小围岩厚度情况下上跨铁路隧道的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185000.0 | 申请日: | 2020-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544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 发明(设计)人: | 周雄;龙涧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38;E21D11/00;E21D11/18;E21F16/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王海文 |
| 地址: | 610072***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工 隧洞 极小 围岩 厚度 情况 下上跨 铁路 隧道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工隧洞在极小围岩厚度情况下上跨铁路隧道的结构,包括水工隧洞和铁路隧道,水工隧洞上跨铁路隧道,水工隧洞与铁路隧道交叉的一段为交叉段;水工隧洞具有一段防渗结构段,防渗结构段的两端超出其交叉段一段距离,水工隧洞的防渗结构段的岩壁内侧依次设有初期支护层a、二次衬砌层a和防水内衬,防渗结构段的两端分别设有环形防渗帷幕,环形防渗帷幕的内环连接于防渗结构段的内壁,环形防渗帷幕的外环伸入基岩;水工隧洞的交叉段的下侧设有支撑底座,铁路隧道两侧的基岩中设有若干支撑于支撑底座下的桩基。本实用新型结合严格防渗措施和结构受力体系,确保了运行期两条隧洞建筑物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工隧洞在极小围岩厚度情况下上跨铁路隧道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国家加快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作为线型工程,项目之间的立体交叉,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根据水利水电行业相关规范要求,相邻隧洞之间的岩体厚度,应结合布置需要、地质条件、围岩应力应变情况、施工方法和运行条件等综合分析确定,规定其厚度不宜小于2倍开挖洞径(或洞宽)的要求,经论证岩体厚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1倍开挖洞径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铁路(特别是高铁)运行和建设的自身要求及重要程度,往往一旦高铁隧道初步贯通,水工隧洞都难以再从铁路隧道上部进行穿越。水工隧洞自身的输水功能,加之衬砌结构一般采用限裂设计,而围岩体中往往存在构造裂隙、软弱夹层等地质问题,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围岩应力卸荷调整构成可能的渗水通道,在此情况下,较为集中的内水外渗,则会对铁路隧道电力控制设备系统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工隧洞在极小围岩厚度情况下上跨铁路隧道的结构,以结合严格防渗措施和结构受力体系,确保运行期两条隧洞建筑物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工隧洞在极小围岩厚度情况下上跨铁路隧道的结构,包括水工隧洞和铁路隧道,所述水工隧洞上跨铁路隧道,水工隧洞与铁路隧道交叉的一段为交叉段;所述水工隧洞具有一段防渗结构段,所述防渗结构段的两端超出其交叉段一段距离,水工隧洞的防渗结构段的岩壁内侧依次设有初期支护层a、二次衬砌层a和防水内衬,所述防渗结构段的两端分别设有环形防渗帷幕,所述环形防渗帷幕的内环连接于防渗结构段的内壁,环形防渗帷幕的外环伸入基岩;所述水工隧洞的交叉段的下侧设有支撑底座,所述铁路隧道两侧的基岩中设有若干支撑于所述支撑底座下的桩基。
进一步地,所述初期支护层a包括间隔设置的钢拱架,所述钢拱架通过锚杆拉锚固定于岩壁的内侧,各所述钢拱架之间挂钢筋网并喷射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衬砌层a采用微膨胀钢筋混凝土衬砌。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内衬采用钢板内衬,钢板内衬每间隔一段距离设置一道加劲环。
进一步地,所述水工隧洞的防渗结构段的顶部分布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的径向内端伸入水工隧洞内部的设计水深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水工隧洞的防渗结构段的周围设有灌浆孔,防渗结构段四周的基岩通过所述灌浆孔灌浆固结。
进一步地,所述铁路隧道具有一段加强段,所述加强段的两端超出其交叉段一段距离,铁路隧道的加强段的岩壁内侧依次设有初期支护层b和二次衬砌层b,所述初期支护层b的拱部设护拱。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衬砌层b和护拱之间设有弹性橡胶垫。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衬砌层b的背后设环向和纵向的加密盲管,所述铁路隧道的底部的两侧设有侧排水沟,所述加密盲管用于将二次衬砌层b背后的积水引入两侧的侧排水沟。
进一步地,所述铁路隧道的底部的中间设有中心排水沟,积水经两侧的所述侧排水沟汇集和沉淀后通过横向导水管引入所述中心排水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850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