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曝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40688.0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596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胜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益凡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B01F13/02;B01F15/02;C02F3/08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袁泉 |
地址: | 4025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曝气装置,包括反应器(1),在所述反应器(1)的底部设有曝气管(11)和锥形杆(12);在该反应器(1)的外侧壁上对应锥形杆(12)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电机(2),每个所述电机(2)的输出端均设有螺纹杆(21),所述螺纹杆(21)穿设入反应器(1)内并伸入锥形杆(12)内,该螺纹杆(21)的伸入端设有固定块(22)和进料管(23);在所述锥形杆(12)内设有斜板(31)。本实用新型在曝气管之间设置锥形杆,便于载体填料便于在曝气作用下,提高与气、水的接触率,用螺纹杆带动进料管在锥形杆内移动,实现进料均匀,结构简单实用,操作便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曝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污水处理的好氧流化床工艺中,曝气装置的位置设置普遍位于中部位置,只能接触已混合了载体填料的污水,但对工艺设备底部位置沉淀堆积的载体填料不能很好地起到持续混合的作用,即不能在污水中形成持续的循环体系,曝气效率低,且载体填料与气、水的接触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既便于投料,又能提高曝气效率,还能增加载体填料与气、水接触率的曝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曝气装置,包括反应器,在所述反应器的底部平行设有至少两排与空压机连接的曝气管,相隔两个曝气管之间均设有截面为三角形的锥形杆,所述锥形杆的一端套接有盖板;在该反应器的侧壁上对应锥形杆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电机,每个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均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穿设入反应器内并伸入锥形杆内,该螺纹杆的伸入端螺接有固定块,在所述固定块上设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一端与固定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设出锥形杆和反应器,并与填料机连接;在所述锥形杆内设有斜板,在所述锥形杆上对应斜板的低处端位置处设有开口。
采用上述结构,曝气管喷出的气体带动污水在反应器里移动并形成转动,使污水中的大颗粒污泥和载体填料充分混合在污水中,在重力作用下,掉落的混合物在锥形体的外侧快速落下,在反应器底部再由曝气管喷出的气流带动向上移动,如此反复,不易于在水池池底堆积起坨,造成堵塞,提高了曝气效率,也增加了载体填料与气、水的接触率;设置螺纹杆,在电机的输出端转动时,固定块在锥形杆内沿螺纹杆水平移动,由于固定块上固设有进料管,载体填料更均匀,斜板则更有利于载体填料快速移动到开口位置集中,再由曝气管的曝气作用带动载体填料混合到污水中,不仅便于投料,还能提高载体填料的曝气反应效果设置盖板便于拆装固定块,也便于清理锥形杆的内部,结构简单实用,操作便捷。
为了避免产生堆积,同时提高曝气效率,作为优选,所述曝气管的直径为65mm,相邻两个所述锥形杆邻近端之间的间距为200mm。
为了避免产生曝气的死角,作为优选,在所述曝气管上对称设有左、右两排曝气孔,每排所述曝气孔均朝向对应端锥形杆的开口位置。
为了便于拆装,作为优选,在所述螺纹杆上螺接有限位块。
为了防止漏水,作为优选,所述螺纹杆与反应器之间,以及进料管与反应器之间的穿设位置处均设有密封圈。
为了便于螺纹杆的转动,作为优选,所述螺纹杆与锥形杆之间的穿设位置处设有轴承。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曝气管之间设置锥形杆,便于载体填料便于在曝气作用下,提高与气、水的接触率,用螺纹杆带动进料管在锥形杆内移动,实现进料均匀,结构简单实用,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螺纹管和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曝气管和锥形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益凡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益凡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406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毂铸造模具
- 下一篇:一种新风机内置超声波加湿单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