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U型换热器的尾部支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29462.0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389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任凯;吕珺;刘少斌;李广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丰喜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013 | 分类号: | F28F9/013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杨文艳 |
地址: | 0445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器 尾部 支撑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U型换热器的尾部支撑结构;包括连续弯折的圆钢,所述圆钢的两个端部相互缠绕形成扭紧端,所述连续弯折的圆钢形成若干段相互平行的支撑部,位于支撑部处的圆钢呈波浪形;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上一下两组不同弯折方向的圆钢支撑结构,形成支撑互补;采用圆钢支撑,比扁钢更具备柔韧性,更适应振动环境;每层的圆钢采用缠绕结构,包括端部的缠绕扭紧,没有一个需要焊接的部位,避免对管束造成损伤,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U型换热器的尾部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U形管换热器是应用广泛的一种热交换器,其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医药、食品、轻工、冶金、焦化等领域中的热交换对流传热,以及蒸汽冷凝和液体蒸发传热等换热冷凝流程。在传统的热交换器的生产工艺中,U形管换热器的U形管束尾部无有效固定,经常超过GB151中规定的最大无支撑跨距,管束尾部由于流体冲击而产生振动和膨胀,严重时造成管束破坏,使设备失效。传统的尾部支撑结构采用支撑板,将所有换热管弯管部分用扁钢连接固定在一起,然后将扁钢和管束点焊成一个整体。此方法不但制造困难,而且焊点、飞溅等易损伤换热管,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就会造成点蚀腐蚀使设备失效。可见传统的焊接固定方法,不但制造复杂而且焊接容易对管束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传统的尾部支撑结构制造复杂而且焊接容易对管束造成损伤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U型换热器的尾部支撑结构,制造过程非常简单,且不用焊接固定,以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避免U形管换热器的振动、碰撞和损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U型换热器的尾部支撑结构,包括连续弯折的圆钢,所述圆钢的两个端部相互缠绕形成扭紧端,所述连续弯折的圆钢形成若干段相互平行的支撑部,位于支撑部处的圆钢呈波浪形。
使用时,如图1所示,在U型换热器的尾部使用两套支撑结构,分别在尾部的两侧,支撑结构从内往外设置,在相邻两排U型管弯管段之间,分别并排缠绕A型和B型支撑结构,穿一层换热管缠一次支撑, A型支撑从上往下开始(如图2所示),B型支撑从下往上开始(如图3所示),二者形成支撑互补。本实用新型支撑结构不用提前预制,直接在穿管过程中挤压自动成型。在全部成型后,开始端和结束端缠绕扭紧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上一下两组不同弯折方向的圆钢支撑结构,形成支撑互补;2、采用圆钢支撑,比扁钢更具备柔韧性,更适应振动环境;3、每层的圆钢采用缠绕结构,包括端部的缠绕扭紧,没有一个需要焊接的部位,避免对管束造成损伤,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U型换热器的U型管管束示意图。
图2为A型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即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B型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即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中标记如下:
1-圆钢,2-扭紧端,3-最内层U型管,4-最外层U型管,5-A型支撑位置,6 -B型支撑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一种U型换热器的尾部支撑结构,包括连续弯折的圆钢1,所述圆钢1的两个端部相互缠绕形成扭紧端2,所述连续弯折的圆钢1形成若干段相互平行的支撑部,位于支撑部处的圆钢1呈波浪形。
进一步的,所述呈波浪形的圆钢1的波形为半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丰喜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山西丰喜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294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容翻转装置
- 下一篇:一种镁铝合金压铸件的夹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