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砂高效沉淀池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12056.3 | 申请日: | 202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70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齐龙;杨旭;张奇;许军飞;何黎;刘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扬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合肥律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7 | 代理人: | 邓盛花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沉淀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种微砂高效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混凝池、絮凝池、沉淀池,以及设置在所述絮凝池上方的泥砂分离器,所述沉淀池底部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通过排污管与所述泥砂分离器连通,所述泥砂分离器实现泥砂分离再利用。所述泥砂分离器包括分离中筒,所述分离中筒包括连通排污管的柱形空腔和位于所述柱形空腔底部且与所述柱形空腔一体连接的锥形空腔,所述柱形空腔长度长于所述锥形空腔的长度,且所述锥形空腔的锥度在1.4‑1.8之间。通过设置泥砂分离器,并将泥砂分离器的空腔设置为上部分为柱形下部分为锥形,增加微砂的分离效率,同时避免了内旋流与外旋流混为一体,影响分离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微砂高效沉淀池。
背景技术
微砂高效沉淀池在全球拥有1,000多个参考资料,已用于市政和工业用水和污水处理超过25年。微砂高效沉淀池是一种高速率的紧凑型水澄清工艺,在该工艺中,水与微砂和聚合物在吸水管中絮凝。微砂增强了絮凝体的形成,并起到压载作用,显著提高了絮凝体的沉降速度。由此产生的微型和压载絮凝物的独特特性使得澄清器设计具有非常短的停留时间,高的上升速率和极其紧凑的系统占地面积,比相似容量的其他沉淀工艺小10-20倍。
为使微砂能够在除污过程中重复利用,排出沉淀池的含砂污水进行砂水分离,并将分离后的微砂重新投入到沉淀池继续使用,现有的微砂回收装置微砂回收率不高,沉淀池需要补给的微砂量过多,同时回收速度较慢,影响除污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砂高效沉淀池,提升微砂回收率的同时,提高微砂回收速度,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微砂高效沉淀池,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混凝池、絮凝池、沉淀池,以及设置在所述絮凝池上方的泥砂分离器,所述沉淀池底部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通过排污管与所述泥砂分离器连通,所述泥砂分离器实现泥砂分离再利用;
所述泥砂分离器包括分离中筒,所述分离中筒包括连通排污管的柱形空腔和位于所述柱形空腔底部且与所述柱形空腔一体连接的锥形空腔,所述锥形空腔底部设置有排砂口,污水沿所述柱形空腔内壁切线方向进入离心后由所述排沙口排出,所述柱形空腔长度长于所述锥形空腔的长度,且所述锥形空腔的锥度在1.4-1.8之间。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柱形空腔直径与所述锥形空腔底面直径相同,且所述柱形空腔长度为所述锥形空腔长度的3-5倍。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泥砂分离器包括位于所述分离中筒一侧的进水管,以及上下两端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内部设置有排污通管,所述排污通管一端伸入所述柱形空腔内,且低于所述进水管所在水平面。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柱形空腔内部分设置为“针头形”。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下盖内部设置有出砂通管,所述排砂口设置在所述出砂通管连接,且所述出砂通管直径大于所述排砂口直径。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混凝池一侧设置有进污口,且内部设置有第一搅拌器;
所述絮凝池与所述泥砂分离器排砂端连接,且内部设置有第二搅拌器和位于出水侧的整流器;
所述沉淀池底面设置为锥形,所述沉淀池进水侧设置有浮渣槽、斜管组件、位于斜管组件上方的集水槽,以及位于所述斜管组件底部且靠近所述沉淀池底面的刮泥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泥砂分离器,并将泥砂分离器的空腔设置为上部分为柱形下部分为锥形,沿空腔切线方向进入泥砂浊液经首先在柱形空腔内做离心运动,当运动至柱形空腔底部时,微砂和污泥几乎分离完全,分离后的微砂通过锥度较大的锥形空腔可快速聚拢,增加微砂的分离效率,同时避免了内旋流与外旋流混为一体,影响分离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扬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扬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120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