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潮间带的潮汐池礁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1107818.0 | 申请日: | 202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112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隋伟涛;许自力;丁洁;张同旭;吴创收;高羽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73 | 分类号: | A01K61/73;A01G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潮间带 潮汐 池礁体 结构 | ||
一种用于潮间带的潮汐池礁体结构,包括:底部潮汐池、塔型框架和塔型主结构,底部潮汐池与塔型框架连接,塔型主结构设于塔型框架顶端。其中,塔型框架为6面结构相同的板材组成的塔型结构,包括:斜柱、横梁和框架,斜柱对称设于横梁两侧,框架设于斜柱顶部,斜柱的截面20cm×20cm,横梁的截面10cm×20cm,框架为正六边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能增加表面积、改变流场,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还具有营造稳定的潮间带水环境,为生物在潮间带提供含水量充足的生存空间,营造生境种类复杂、多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用于沿海、河口潮间带的生态礁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潮间带的潮汐池礁体结构。
背景技术
在沿海、河口生态修复工程中,需要建设人工礁体结构对潮间带生态进行修复,增加沿海、河口地区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
现有技术中,常见混凝土礁体结构多是增加表面积和改变流场,为附着生物、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和庇护场所、营造紊流环境、提供更多的饵料等作用,但在潮间带无法为生物提供相对稳定的水环境;传统的潮汐池结构虽然可以营造相对稳定的水环境,但为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提供栖息环境方面的作用有限;特别是大型藻类,受潮间带潮汐及悬浮物浓度的影响,不利于在潮间带低高程处定根和孢子的生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潮间带的潮汐池礁体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一种用于潮间带的潮汐池礁体结构,包括:底部潮汐池、塔型框架和塔型主结构,所述底部潮汐池与塔型框架连接,所述塔型主结构设于塔型框架顶端;
其中,所述塔型框架为6面结构相同的板材组成的塔型结构,包括:斜柱、横梁和框架,所述斜柱对称设于横梁两侧,所述框架设于斜柱顶部,所述斜柱的截面20cm×20cm,所述横梁的截面10cm×20cm,所述框架为正六边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底部潮汐池包括:底座和壁垒,所述底座为正六边形结构,所述壁垒与底座的六条边垂直连接,所述壁垒与斜柱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能增加表面积、改变流场,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还具有营造稳定的潮间带水环境,为生物在潮间带提供含水量充足的生存空间,营造生境种类复杂、多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底部潮汐池100、底座110和壁垒120。
塔型框架200、斜柱210、横梁220和框架230和塔型主结构3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如图1和2所示,一种用于潮间带的潮汐池礁体结构,包括:底部潮汐池100、塔型框架200和塔型主结构300,底部潮汐池100与塔型框架200连接,塔型主结构300设于塔型框架200顶端;
其中,塔型框架200为6面结构相同的板材组成的塔型结构,包括:斜柱210、横梁220和框架230,斜柱210对称设于横梁220两侧,框架230设于斜柱210顶部,斜柱210的截面20cm×20cm,横梁220的截面10cm×20cm,框架230为正六边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1078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传输机机尾自动旋泥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三角形挂具一次成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