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热管与半导体技术的全新风热交换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87510.4 | 申请日: | 2020-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623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豪;洪春涛;黄开诱;陈佰满;卢俊宇;冯程;陈梓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13/28;F24F13/32;F24F13/30;F24F6/12;F25B21/02;F28D15/02;G08B17/10 |
代理公司: | 广州长星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62 | 代理人: | 梁桂萍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热管 半导体 技术 新风 热交换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热交换系统,尤指一种基于热管与半导体技术的全新风热交换系统,包括风热交换装置与控制系统;风热交换装置包括安装在机壳内的新风调节装置、排风调节装置、半导体制冷装置和热管换热装置;新风调节装置包括新风滤网、新风通道、新风风机与新风滤网支撑架,排风调节装置包括排风滤网、排风通道、排风风机与排风滤网支撑架,半导体制冷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上端、下端热沉,热管换热装置包括热管换热器与热管翅片,控制系统与半导体制冷装置、新风调节装置、排风调节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回收房间热量或冷量,完成新风预冷或预热及再冷或再热,以减少室内冷/热负荷,降低室内制冷和供热的总能耗,提高系统工作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热交换系统,尤指一种可降低耗能并保持温度恒定的一种基于热管与半导体技术的全新风热交换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空气质量的处理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医院、商场、电影院、餐厅、会议室、实验室、体育馆及网吧等众多人流较大的场所,需要新风系统净化室内空气。新风系统主要是依靠换热器进行工作,而目前新风系统的换热器主要有板翅式换热器、转轮式换热器及热管换热器等类型。
现有的板翅式全热交换器通常由隔板、翅片、封条、导流片组成,在相邻两隔板间放置翅片、导流片以及封条组成一夹层,主要内部结构为一个板翅式换热器,与一般的板翅式换热器不同,其隔板和板翅是一种特殊材料的薄纸,具有良好的传热和透湿性,但缺陷是不透气,当进排风的两侧存在湿差和水蒸气压力差时会产生热湿交换从而实现全热回收;
现有的转轮式换热器由蜂窝状蓄热轮、壳体、动力驱动机构、密封件等组成,通过蓄热轮的半圆、轮体在旋转过程中实现新风和排风的热湿交换,转轮式换热器需要动力部件,气体存在较大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应用于风量较大的通风系统的温度、湿度能量交换。
现有的热管换热器利用蒸发段与冷凝段实现热量交换,并且经过蒸发段与冷凝段的气体相互隔离,热管换热器无动力部件,气体无交叉污染,适用于温度差异较大的能量交换。热管换热器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换热器,设备费用中等、维护保养方便、占用空间小、接管灵活及抗冻能力好等优点;但对于应用热管换热器的新风系统,存在换热的极限,引进的新风温度与室内温度存在很大的差值时,制冷系统将消耗更多能量来维持温度平衡,导致室内温度波动大。
总体而言,目前换热器的缺陷体现在:1)热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有限,当室内外温差和所需的换气量大时,进入室内的新风难以达到所需要的预冷和预热温度;2)预冷和预热后的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大,其混合后,室内温度波动大,需要制冷系统消耗更多的能量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来增加室内温度的稳定;3)部分新风系统的室内排风与新风存在交叉性污染,并且没有湿度调节装置;4)滤网拆装步骤复杂,难以进行拆洗或者更换;5)风道进出口朝同一个方向,室内空气的循环流动差,容易出现新风短路问题,即室外新鲜空气没有送到需要的区域就被排走或者室内排出的污浊空气被新风系统吸入;6)当全新风换热器采用吸液芯式热管容易产生负效应,即室内进行制冷/供热时若通过热管的排风温度高/低于新风温度,热管的蒸发段和冷凝段的位置调换,就会出现供热/制冷的相反作用,特别是在夏季和过渡季节。
因此,如何在降低总能耗的同时,保持室内温度稳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公开一种风热交换系统,尤指一种可降低耗能并保持温度恒定的一种基于热管与半导体技术的全新风热交换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热管与半导体技术的全新风热交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热交换系统主要包括风热交换装置与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的风热交换装置包括安装在一机壳内部的新风调节装置、排风调节装置、半导体制冷装置和热管换热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未经东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875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钻井泥浆罐反冲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车架工艺缺陷自动矫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