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鸟类诱捕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082517.7 | 申请日: | 2020-06-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936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邓伟;李波;杜春兰;李欣宇;杨思琦;杨欣澜;陈君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M23/00 | 分类号: | A01M23/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黄河 |
| 地址: | 40114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鸟类 诱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鸟类诱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鸟类诱捕装置,包括固设于诱捕区域旁侧的固定杆部,与所述固定杆部活动连接且能够沿活动连接位置朝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杆部的方向折叠或展开的活动杆部,以及设于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之间且持续给所述活动杆部施加远离所述固定杆部的作用力的弹性组件,和一端与所述活动杆部固定连接的拉绳;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在展开时能够形成围合覆盖诱捕区域的围合框,且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之间还设有展开时能够笼罩诱捕区域的网罩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鸟类诱捕装置能够便于捕捉人员控制其工作状态,从而能够提升鸟类诱捕装置的捕捉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鸟类诱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鸟类诱捕装置。
背景技术
鸟类可以作为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一种良好的研究对象,进而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我们既要保护他们,也需要通过他们(鸟类)来探索城市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法则。但在已有研究中,如何捕捉目标鸟是一项难题,或者诱捕效率较低,或者在不当的捕捉过程中,极易导致鸟类受伤,甚至死亡。
为此,公开号为CN105028382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型鸟类捕捉笼,它包括一笼体、一扣门和两锁闭机关,扣门设置在笼体的一侧,扣门上设置一用于控制扣门打开或闭合的铁链,扣门的顶部与笼体活动连接,扣门下部两侧分别横向向外延伸设置一凸起部,对应每一凸起部,笼体上固定设置与凸起部相互卡合的锁闭机关;每一锁闭机关均包括一连接杆、一单向轴、一卡钩和一弹簧;连接杆垂向向外延伸,且通过单向轴与笼体固定连接,使得连接杆只能向上移动,卡钩纵向向下与连接杆固定连接,卡钩和单向轴之间的连接杆上还连接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与笼体固定连接。该方案中的鸟类诱捕装置在捕捉鸟类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鸟类的安全。
在实际生态研究的过程中,仅需要对特定的一种或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目标诱捕鸟类进行诱捕,而并不是对所有的鸟类都实施诱捕,即某些鸟类不在诱捕范围内。为此,需要先对鸟类的种类进行识别,然后再由捕捉人员判断是否需要对该类鸟类进行捕捉;但现有技术中的鸟类诱捕装置是自动对鸟类进行捕捉的,即进入诱捕区域内的所有鸟类都会被捕捉,这使得捕捉人员很难去控制鸟类诱捕装置的工作状态,导致鸟类诱捕装置的捕捉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便于捕捉人员控制其工作状态的鸟类诱捕装置,以提升鸟类诱捕装置的捕捉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鸟类诱捕装置,包括固设于诱捕区域旁侧的固定杆部,与所述固定杆部活动连接且能够沿活动连接位置朝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杆部的方向折叠或展开的活动杆部,以及设于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之间且持续给所述活动杆部施加远离所述固定杆部的作用力的弹性组件,和一端与所述活动杆部固定连接的拉绳;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在展开时能够形成围合覆盖诱捕区域的围合框,且所述固定杆部和活动杆部之间还设有展开时能够笼罩诱捕区域的网罩结构。
在实际诱捕过程中,待捕捉状态时,通过拉绳将活动杆部固定至靠近固定杆部的方向(拉绳远离活动杆部的一端固定在地面或其他固定位置上),使得活动杆部保持折叠状态,此时弹性组件能够处于“蓄力”的待触发状态;当需要对鸟类进行捕捉时(即判断该鸟类为目标诱捕鸟类),捕捉人员松开拉绳或隔断拉绳(割断拉绳),使得弹性组件“储蓄的力”瞬间爆发出来,从而带动活动杆部迅速的展开以包围诱捕区域,此时诱捕区域内的鸟类被限制网罩结构形成的“密闭空间”(网罩结构上具有一些供鸟类呼吸的网孔)内,以完成对鸟类的诱捕。本方案中,捕捉人员能够通过拉绳来控制鸟类诱捕装置的工作状态,使得捕捉人员能够根据需要或其他指令选择捕捉鸟类,从而能够提升鸟类诱捕装置的捕捉效果;此外,鸟类诱捕装置的这种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稳定的效果,同样能够提升鸟类诱捕装置的诱捕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825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伏玻璃外观检验装置
- 下一篇:飞机起动机输出轴密封盖拔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