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管固井用的整体式弹性扶正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080817.1 | 申请日: | 2020-06-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162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孝刚;史雪枝;付先惠;熊昕东;乔智国;王毅;李友培;朱敏;伍强;薛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17/10 | 分类号: | E21B1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贾悦;刘华联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管 固井用 整体 弹性 扶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管固井用的整体式弹性扶正器。该整体式弹性扶正器包括:环形的上接箍,与所述环形的上接箍在纵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环形的下接箍,以及连接在所述上接箍和下接箍之间的沿纵向延伸的扶正条部分,所述扶正条部分具有中部径向向外凸出的弧形轮廓,其中,所述整体式弹性扶正器不具有焊缝或连接结构。这种扶正器能够顺利通过井下的缩窄部分和弯曲部分,以顺利地将油管送入到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井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整体式弹性扶正器。
背景技术
扶正器包括弹性扶正器、叶片扶正器、旋转扶正器等。
常用的弹性扶正器主要包括两个接箍,以及设置在两个接箍之间的多个扶正条。现有的弹性扶正器通常结构较为复杂,扶正条通过销钉、轴承等结构连接到接箍上。然而这样一来,容易在扶正条与接箍之间形成应力集中区或应力薄弱区。因此,扶正条本身不能具有较大的弧形轮廓,也不能发生较大的变形。否则,扶正条就容易发生断裂,或发生永久性的凸出变形,从而导致扶正器完全失效。也正因如此,这种弹性扶正器只能用于套管的下入,这是因为套管的外径较大,与井壁之间的距离较小,因而不需要扶正条具有较大的弧形轮廓,或发生较大的变形。然而,这种弹性扶正器不能用作为油管扶正器,这是因为油管的外径较小,其与井壁之间的距离较大,并且油管本身刚性较低,因此不易居中。
目前,也存在所谓的“一体式”的弹性扶正器。然而,现有的一体式的弹性扶正器是由钢板弯曲成一个圆筒并焊接形成的,或者钢板分成接箍和扶正条多个零件再焊接在一起形成的。尽管这种弹性扶正器可以说是一体式的,然而其结构上必然存在焊缝。这些焊缝也会形成应力集中区或应力薄弱区。因此,即便是一体式的弹性扶正器,其扶正条部分也不能具有较大的弧形轮廓,也不能发生较大的变形。否则,焊缝容易破裂,导致整个扶正器失效。因此,这种一体式的弹性扶正器同样只能用作为套管扶正器,而不能用作为油管扶正器。
用于油管的扶正器通常为上述的叶片式扶正器或旋转式扶正器。它们焊接在油管上,并且是不具有弹性的。这允许它们具有较大的体积,以支撑在油管与井壁之间。然而,如果井壁不均匀而存在缩窄部分,那么这种扶正器的通过将会变得比较困难,有时会导致油管卡在井内难以下入。在扶正器通过弯曲部分时,也可能会出现这种问题。目前,如果遇到这些情况,作业人员通常会更加用力地下压油管,以助于扶正器通过该缩窄部分或弯曲部分,然而这有时候会导致油管上的封隔器发生提前坐封,或导致其他非预期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对于薄弱地层来说,这样的操作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需要一种用于油管下入的扶正器,这种扶正器能够顺利通过缩窄部分或弯曲部分,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尤其适用于油管的整体式弹性扶正器,其能够顺利通过井内的缩窄部分或弯曲部分,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整体式弹性扶正器,所述整体式弹性扶正器用于油管,所述整体式弹性扶正器包括:环形的上接箍,与所述环形的上接箍在纵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环形的下接箍,以及连接在所述上接箍和下接箍之间的沿纵向延伸的扶正条部分,所述扶正条部分具有中部径向向外凸出的弧形轮廓,其中,所述整体式弹性扶正器不具有焊缝或连接结构。
这种弹性扶正器不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应力集中区或应力薄弱区,因此允许具有较大的外凸尺寸,并进行较大的变形。这使得制造得到的扶正器能够应用到油管的下入过程中。在用于油管时,该扶正器能够有效变形,以通过井内的缩窄部分或弯曲部分,从而能够避免扶正器发生损坏或卡在井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整体式弹性扶正器未在使用时发生变形的情况下,所述扶正条部分的最大外径与所述上接箍和下接箍的外径之比在1.5-2.2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整体式弹性扶正器未在使用时发生变形的情况下,所述扶正条部分的最大外径与所述上接箍和下接箍的外径之比在1.64-1.77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808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压调节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井下节流与排液一体化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