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火阻燃电缆有效
| 申请号: | 202021080107.9 | 申请日: | 2020-06-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704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坡;杨永佳;李汉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万瑞通电缆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29 | 分类号: | H01B7/29;H01B7/295;H01B7/17;H01B7/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王新爱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火 阻燃 电缆 | ||
一种耐火阻燃电缆,包括外层,外层环形外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凸球,外层内部包覆有第一保护层,第一保护层内部包覆有第二保护层,第二保护层内部包覆有第三保护层,第三保护层内部包覆有第四保护层,凸球内部填充有第一填充物,凸球以及第一填充物的灭火作用,第一填充物材质为干粉材质,第二保护层材质为合成云母材质,第四保护层材质为氢氧化镁材质,第五保护层硅酸铝材质,阻燃交联聚乙烯、合成云母、红磷膜、氢氧化镁以及硅酸铝均为较好的阻燃耐火材质,能够有效的对内置缆进行保护,通过第二填充物在高温作用下,会析出水分,能够再次对外部水源进行消灭,同时保护了内置缆,能够使线缆的阻燃耐火性更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耐火阻燃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火阻燃电缆。
背景技术
由一根或多根相互绝缘的导体和外包绝缘保护层制成,将电力或信息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导线,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常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电缆具有内通电,外绝缘的特征,电缆有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补偿电缆、屏蔽电缆、高温电缆、计算机电缆、信号电缆、同轴电缆、耐火电缆、船用电缆、矿用电缆、铝合金电缆等等。它们都是由单股或多股导线和绝缘层组成,用来连接电路、电器等。
现有的电缆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电缆将每个线芯绞合形成多股绞合缆芯结构,该结构在高温或火灾环境中生存时间短,故对电缆内部结构的改造尤为重要,发生较大火灾时,电缆容易着火,着火后,便导致电力瘫痪,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故为了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对电缆的内部材质以及内部构造的改变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耐火阻燃电缆,解决了对电缆内部结构的改造尤为重要,发生较大火灾时,电缆容易着火,着火后,便导致电力瘫痪,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故为了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对电缆的内部材质以及内部构造的改变尤为重要。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火阻燃电缆。
优选的,所述第五保护层和内置金属丝之间填充有第二填充物。
优选的,所述凸球内部填充有第一填充物。
优选的,所述第一填充物材质为干粉材质。
优选的,所述第二填充物材质为硅砖粉材质。
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护层材质为阻燃交联聚乙烯材质,所述第二保护层材质为合成云母材质。
优选的,所述第三保护层材质为红磷膜材质,所述第四保护层材质为氢氧化镁材质,所述第五保护层硅酸铝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通过包括外层,外层环形外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凸球,外层内部包覆有第一保护层,第一保护层内部包覆有第二保护层,第二保护层内部包覆有第三保护层,第三保护层内部包覆有第四保护层,第四保护层内部包覆有第五保护层,第五保护层内部包覆有内置缆,内置缆内部由多根内置金属丝组成,第五保护层和内置金属丝之间填充有第二填充物,凸球内部填充有第一填充物,凸球以及第一填充物的灭火作用,第一填充物材质为干粉材质,能够在线缆外部着火时,干粉能够对外部的火源进行初步消灭,同时第一保护层材质为阻燃交联聚乙烯材质,第二保护层材质为合成云母材质,第三保护层材质为红磷膜材质,第四保护层材质为氢氧化镁材质,第五保护层硅酸铝材质,阻燃交联聚乙烯、合成云母、红磷膜、氢氧化镁以及硅酸铝均为较好的阻燃耐火材质,能够有效的对内置缆进行保护,通过第二填充物在高温作用下,会析出水分,能够再次对外部水源进行消灭,同时保护了内置缆,能够使线缆的阻燃耐火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耐火阻燃电缆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万瑞通电缆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万瑞通电缆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801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