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然现象教学演示模型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998161.5 | 申请日: | 2020-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34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 发明(设计)人: | 康峻铖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峻铖 |
| 主分类号: | G09B23/00 | 分类号: | G09B23/00 |
| 代理公司: | 浙江专橙律师事务所 33313 | 代理人: | 朱孔妙 |
| 地址: | 324000 浙江省衢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然 现象 教学 演示 模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然现象教学演示模型,包括模型本体和分别位于模型本体各个腔室内的制冷装置、沙尘装置、龙卷风装置、储水箱和电力系统,通过微电脑控制器对各个装置进行操作,可以直观演示一些自然现象,利于小学生对自然现象及其原理的理解,接受程度高,以便在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点的深入学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然现象教学演示模型。
背景技术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和地理学。
其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顺着传统用法,自然科学可被理解为生物科学(涉及生物学程序),并以区辨物理科学(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学法则)及化学科学。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自然现象教学演示模型,包括模型本体和分别位于模型本体各个腔室内的制冷装置、沙尘装置、龙卷风装置、储水箱和电力系统,通过驱动各个装置,可以直观的演示降雨、霜降、龙卷风和沙尘暴的形成及其现象。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自然现象教学演示模型,包括模型本体、制冷装置、沙尘装置、龙卷风装置、储水箱和电力系统;所述模型本体包括至少两个腔体,所述制冷装置、沙尘装置、龙卷风装置、储水箱和电力系统分别位于模型本体腔体内。
优选地,所述模型本体包括位于模型本体下部的能源设备腔室、位于能源设备腔室上部的龙卷风腔室、沙尘暴腔室、位于龙卷风腔室上部的降雨腔室和位于沙尘暴腔室上部的霜降腔室,且降雨腔室位于霜降腔室一侧。
优选地,所述降雨腔室底部设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上部设有海绵体,所述加热腔内放置有加热盘管,可以通过加热盘管对海绵体加热,将海绵体内的水分蒸发出来。
优选地,所述制冷装置固定在霜降腔室底部,所述霜降腔室由位于降雨腔室一侧的第一霜降腔室和位于降雨腔室上部的第二霜降腔室组成,且第一霜降腔室和第二霜降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霜降腔室内设有与制冷装置连接的制冷板。
优选地,所述龙卷风装置固定在龙卷风腔室底部,所述龙卷风装置包括风道壳体和固定在风道壳体上端口的风扇,所述风道壳体下端部设有与龙卷风腔室连通的通道,在风道可以内放置一些碎屑,可以通过碎屑观察到龙卷风的形成及其形状。
优选地,所述沙尘装置包括沙箱和固定在沙箱内的风扇,所述沙箱底部放置有沙子。
优选地,所述模型本体、风道壳体和沙箱均为透明材质,可以方便观察。
优选地,所述储水箱和电力系统固定在能源设备腔室底部,储水箱通过管道与储水箱一侧的加热器连接,所述电力系统为整个模型提供能量。
优选地,所述加热器通过管道分别与加热盘管两端连接,可以将加热盘管中的水进行循环加热。
优选地,所述制冷装置、沙尘装置、龙卷风装置、储水箱和电力系统的驱动均通过微电脑控制器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峻铖,未经康峻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981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复卷机的纸边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机动车电器配件耐久检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