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85345.8 | 申请日: | 2020-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093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曾增口;王伟;高振南;尤显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46 | 分类号: | F16D65/46;F16D65/14;F16D121/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彰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36 | 代理人: | 曹恒涛 |
地址: | 325299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器 单向 间隙 调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调节螺杆和调节螺母之间形成螺纹适配,推力座、调整套和传导环依次与调节螺母套设,当调整装置与压力臂装配时,压力臂的插销件插入调整套内,当压力臂带动调整套沿弹簧件旋向方向转动时,带动调节螺母转动,以使调节螺杆通过推动板带动摩擦片朝向制动盘方向移动,而当压力臂带动调整套沿弹簧件的旋向方向反向转动时,则弹簧件与调整套和传导环分离,不再驱动调节螺母旋转,从而消除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因制动摩擦产生的过量间隙,另外,消除弹簧件于调整套上的自由转动出现卡滞,同时,将摩擦片和制动盘之间的间隙调整改为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的方式,以使得调整过程平稳、并延长装置整体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动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动器单向间隙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气压制动器是通过气体压力的作用,产生或者消除汽车制动功能的一种制动器。实际结构中,制动器产生或者消除制动功能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对制动盘和摩擦片(刹车片)之间的制动间隙的调节过程。也即,当需要产生制动功能时,则消除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的间隙,以使得制动盘和摩擦片贴合产生制动;反之,当需要消除制动功能时,则应当是使得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保持预设间隔。不难看出,气压盘式制动器自动调整制动间隙是确保车辆快速、安全制动的关键。
现有技术下的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矩形弹簧与调整套之间容易产生卡滞,传导环与调节螺母接触不平稳,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当制动阻力超出传导环与调节螺母间的摩擦力时,传导环与调节螺母之间的卡滞现象容易致使调整结构结构性损坏。具体地说,装配成型后,调节螺母是与传导环内腔相适配,从而,调节螺母旋转时于传导环内腔边缘位置接触,现有技术下,难以避免传导环内腔边缘位置与调节螺母件接触面之间不出现打滑,从而,调节螺母与传导环内腔边缘位置处难以产生稳定的摩擦力,致使传导环难以传导调节螺母的旋转力,故而,现有技术下的制动器存在制动间隙调整过程中结构易损、摩擦力不稳定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调整套的套面与弹簧件相适配,在实际工况下,弹簧件于调整套表面的转动,难免会与套面之间形成摩擦而容易产生转动卡滞,长期工况下显然卡滞会直接影响到弹簧件自身的寿命和总成装配下的运行稳定。
再者,不难理解,当车辆正常行驶时,摩擦片与制动盘应当处于非接触状态,也即,非制动状态下,摩擦片应当与制动盘之间应当按照预设的间隔相互远离,以避免出现摩擦片与制动盘拖刹。现有技术下,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的间隙调节,多为直线运动调节,也即通过直线运动的机械结构,以实现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的接触或者分离,然而,直线调节方式在调节过程中存在运动线程长,需求的调节力大的问题,再加上,由于直线调节方式存在的局限性,装配总成的结构难以紧凑,已难以满足气压制动技术对机构整体体积所提出的要求。
另外,理论上来说,每次制动时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产生的摩擦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摩擦片和制动盘厚度降低,也即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相互摩擦使得摩擦片和制动盘之间的间隔会由于两者厚度的变薄而增大,继而伴随着车辆行驶和反复制动,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的间隔会逐步增大至超出设定标准,形成过量间隙。例如,某一制动器其预设间隙为0.8mm,也即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的稳定间隙为0.8mm,若其之间的间隙超过0.8毫米并在此状态下制动,则要么使得制动的产生时间滞后,要么无法使得制动盘与摩擦片紧密接触产生足够的制动力。综上所述,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产生的过量间隙使得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的间隙调整距离与实际制动所需调整的距离存在偏差,也即影响产生制动力的时间或者产生的制动力的大小。
有鉴于此,应当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下气压制动器中制动盘和摩擦片之间的间隙调节难度大、部件间摩擦力不稳定,机构体积受到间隙直线调节方式限制而难以紧凑,以及车辆反复制动后制动盘与摩擦片之间产生的过量间隙难以消除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853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臭虫电围挡装置
- 下一篇:一种拼接式电容屏及触摸显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