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显示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982660.5 | 申请日: | 2020-06-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335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 发明(设计)人: | 卢煜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 地址: | 5105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光学膜片组件、显示面板、盖板和边框,光学膜片组件设置于背板上,盖板间隔设置于光学膜片组件远离背板的一侧,显示面板设置于盖板和光学膜片组件之间,边框连接于背板上并设置于盖板的周向,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包括位于边框靠近盖板一侧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支撑盖板,第二支撑部支撑显示面板并抵压光学膜片组件。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撑部作为盖板的支撑载体,第二支撑部作为显示面板的支撑载体及光学膜片组件的限位结构,取消现有技术中的中框,整机部件减少,结构简单,无需预留锁附中框的螺丝,装配工艺简单、装配成本低,装配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直下式显示模组包括背板1’、边框2’、滤光条3’、钢化玻璃4’、液晶面板5’、背光模组6’、玻璃压块7’及中框8’。玻璃压块7’和滤光条3’均固定于边框2’内侧,且两者夹持固定钢化玻璃4’。中框8’的底端固定于背板1’前侧,中框8’背离背板1’的一侧安装液晶面板5’,中框8’靠近背板1’的一侧抵压背光模组6’的光学膜片组件61’,中框8’起到固定液晶面板5’及抵压光学膜片组件61’的作用。中框8’上设置有胶框和缓冲泡棉,以分别避免与液晶面板5’和背光模组6’进行刚性接触。
在中框8’锁附于背板1’的过程中,螺丝易发生滑牙,一旦滑牙,极难取出,且取出过程易产生金属碎屑进入显示模组造成磨损,中框8’材质较软,锁附时需控制扭力,防止损坏中框8’,锁附效率低,且锁附后中框8’难免会发生局部变形,液晶面板5’随之变形而发生漏光。由于中框8’、胶框及玻璃压块7’的存在,整机厚度增加,装配工艺及成本高,并使得液晶面板5’与背光模组6’之间的距离较远,近距离视角下会看到较大的空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整体结构较少,装配工艺简单,装配效率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光学膜片组件、显示面板、盖板和边框,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设置于所述背板上,所述盖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之间,所述边框连接于所述背板上并设置于所述盖板的周向,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位于所述边框靠近所述盖板一侧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盖板,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所述显示面板并抵压所述光学膜片组件。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作为盖板的支撑载体,第二支撑部作为显示面板的支撑载体及光学膜片组件的限位结构,取消现有技术中的中框,整机部件减少,结构简单,无需预留锁附中框的螺丝,装配工艺简单、装配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且取消中框后整机在宽度及高度方向的尺寸减小,正面显示面积占比提高。
作为显示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显示面板通过光学胶粘接于所述盖板上。实现显示面板与盖板的连接,采用光学胶连接牢固,无需使用连接件,且不会破坏显示面板和盖板的结构完整性。
作为显示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件;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件。第二支撑部通过第一缓冲件对显示面板支撑限位,并通过第二缓冲件对光学膜片抵压限位,避免刚性接触的情况下,第二支撑部磨损显示面板和光学膜片组件。采用双层缓冲件,可有效控制显示面板和光学膜片组件之间的间距,避免二者因变形而相互贴合造成磨伤。
作为显示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盖板之间通过光学胶粘接。避免组装或运输显示装置的过程中盖板错位或变形。
作为显示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件还包括与所述边框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通过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通过第二过渡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连接部与边框连接,从而实现支撑件与边框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826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