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源开关指示灯电路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954701.X | 申请日: | 2020-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12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 发明(设计)人: | 夏奇工;陆泉;姜晓枫;姜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军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45/30 | 分类号: | H05B45/30;H05B45/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 地址: | 200436 上海市静安区江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源开关 指示灯 电路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开关指示灯电路结构,包括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其中,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至电源输出端的第二端,电源输入端的第二端通过开关与电源输出端的第一端相连接,开关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分别连接至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和光电耦合器的第一输出端,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和光电耦合器的第二输出端均连接至电源输出端的第二端;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电阻,第二电阻通过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电源输出端的第二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可靠地实现开关与指示一体化,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多开关组合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开关指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源开关指示灯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为直观显示电源开关状态是否正常,目前常采用电源指示灯的方式,通过电源指示灯表征输入电源的有或无,以及电源开关闭合后电源输出的有或无,传统的电源开关指示灯电路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直接分别在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各连接一个指示灯,若灯A亮,表示输入电源正常,若灯B亮表示开关K闭合,输出正常;图2则是分别在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各连接一个传感器,并通过智能电路驱动对应的指示灯,灯A亮表示输入电源正常,灯B亮表示开关K闭合输出正常,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直接用一个双色指示灯替代灯A和灯B,即通过颜色的不同来表示输入或输出的正常与否。
然而将上述方案应用于多个开关组合时,会存在接线繁多、结构复杂的问题,不便于开关和指示的一体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电源开关指示灯电路结构,以实现开关和指示的一体化,从而适应于多个开关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源开关指示灯电路结构,包括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一端连接至电源输出端的第二端,所述电源输入端的第二端通过开关与电源输出端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开关的第一端通过第一电阻分别连接至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和光电耦合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和光电耦合器的第二输出端均连接至电源输出端的第二端;
所述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通过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电源输出端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的数量大于或等于1,电源输出端的数量与开关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光电耦合器包括发光器和受光器,所述发光器即为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所述受光器即为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器具体为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电阻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受光器具体为光敏三极管,所述光敏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电阻连接,所述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至电源输出端的第二端。
进一步的的,所述光电耦合器具体为PC817。
进一步地,所述受光器具体为光敏电阻,所述光敏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连接,所述光敏电阻的第二端连接至电源输出端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所述受光器具体为光敏二极管,所述光敏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一电阻连接,所述光敏二极管的阴极连接至电源输出端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为双色发光二极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为双色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开关闭合前,电源输入端、第一电阻和第一发光二极管构成回路,若电源输入正常,则第一发光二极管点亮或发出对应颜色的光,若电源输入异常,则第一发光二极不发光或发出对应颜色的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军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军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547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