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树莓派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950169.4 | 申请日: | 2020-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607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钟奕辰;张志敏;杨艺欣;叶永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7C9/37 | 分类号: | G07C9/37;G07C9/38;G06K9/00 |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黄文亮 |
| 地址: | 330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树莓派 识别 门禁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树莓派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包括树莓派,所述树莓派分别通过数据线与图像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显示模块以及门禁开关相连;所述树莓派通过因特网分别与通信模块、云数据库连接;图像采集模块包括人脸信息采集模块及身份认证信息采集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包括身份认证信息模块和身份信息存储模块;所述身份信息存储模块从云数据库提取已注册人员信息;所述身份证信息认证模块,将接收的待认证人员的身份信息与身份信息存储模块中的已注册的人员信息进行对比;通信模块用于远程传输数据信息或授权开启门禁。本实用新型能够完全实现门禁系统的智能化,无需人员的参与,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门禁处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禁安防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树莓派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疾速成长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提上议程,怎么快速高效率的进行身份验证和识别,依旧是人们很重视的问题。原有的身份识别认证方法都存在着明显的易遗失、易损坏、易破译等缺陷,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满足人们的要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物识别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它通过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进行识别人体,比传统的身份认证更有效、更可靠和更安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现如今,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是对指纹、虹膜和人脸进行识别。其中最热门的就是人脸识别。而将人脸识别与门禁相结合,在当前的智能门禁系统中,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门禁系统占据主要市场,如光符识别技术、磁条字符识别技术、IC卡识别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等。这些技术有着成本低、技术成熟等优点,然而其需随身携带、易伪造和智能化水平较低等缺点,难以满足人们对安防日趋提升的需求。所以,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将传统人脸识别技术与智能门禁系统相结合,并在技术以及系统结构上进行一系列升级和优化,提供一种更加安全便捷的智能门禁系统解决方案。使用人脸识别的门禁系统可以实现高效率的管理,帮助营建一个安全、清洁、舒适、和谐的社区环境,在社会治安等方面能够有较大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全防范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当前比较普遍使用的门禁系统主要有视频门禁、密码门禁、射频门禁以及指纹门禁等。其中,视频门禁只是简单地把视频信息传送给用户,用户不在场时并不能识别身份;密码门禁存在密码容易忘记,并且容易破解的风险;射频门禁则是“认卡不认人”,同样存在容易丢失以及易被他人盗用的缺点;另外,指纹门禁的安全隐患则是对手指的湿度、清洁度等环境要求高且指纹容易复制。因此,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上述门禁系统均存在安全性较低的问题。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安全性较高的门禁系统对应技术方案,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树莓派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能够远距离云端控制,准确识别访客身份,提高了门禁的智能化及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树莓派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树莓派,所述树莓派分别通过数据线与图像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显示模块以及门禁开关相连;所述树莓派设置有上网接口,再通过因特网分别与通信模块、云数据库连接;
所述图像采集模块包括人脸信息采集模块及身份认证信息采集模块;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包括身份认证信息模块和身份信息存储模块;所述身份信息存储模块,用于从云数据库提取已注册人员信息;所述身份证信息认证模块,用于将接收的待认证人员的身份信息与身份信息存储模块中的已注册的人员信息进行对比,判定人员身份;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远程传输数据信息或授权开启门禁;
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处理模块信号并进行显示及语音提示;
所述云数据库,用于存储已注册人员信息,以及将未通过判定的所述人员认定为访客,并可申请进入,将访客注册到身份信息存储模块后,通过数据处理模块进行身份认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501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尾矿浆加压离心式水泵
- 下一篇:一种智慧工地悬浮颗粒物实时监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