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聚丙烯聚合反应低温催化剂用制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49147.6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817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曹豫新;曹圣贤;张日勇;朱维权;赵均;刘晓亮;李中新;朱自新;侯玉宝;王寒;孙国辉;柴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1/00 | 分类号: | F25B41/00;F25B41/06;F25B43/0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科鼎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51 | 代理人: | 蔡佳宁 |
地址: | 10072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丙烯 聚合 反应 低温 催化剂 制冷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聚丙烯聚合反应低温催化剂用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储液器、蒸发器、工控机、压缩机和油分离器,压缩机的制冷剂排气口与油分离器的制冷剂进口通过管路连通,油分离器的制冷剂出口与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通过管路连通,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与储液器的制冷剂进口通过管路连通,储液器的制冷剂出口与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通过管路连通,且该管路上靠近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设有气动调节阀。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热力膨胀阀更换为气动调节阀,并将气动调节阀与压缩机吸气口处的压力传感器联锁,通过压缩机吸气口压力进行自动控制蒸发器供液量大小,从而避免出现供液不足或供液过多情况,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聚丙烯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聚丙烯聚合反应低温催化剂用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聚丙烯装置聚合反应需低温催化剂,通过2℃的冷冻盐水实现制备低温膏状催化剂,而产生2℃冷冻盐水的机组为冷冻机组PK601,冷冻机组PK601内通过液态制冷剂R134a循环过程,液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气化吸热,相态发生变化达到制冷目的制备低温冷冻盐水。由于冷冻机组制冷剂供液系统采用热力膨胀阀供液进入蒸发器,依靠热胀冷缩原理调整阀芯动作,调整阀门开度,但采用热力膨胀阀调整相对滞后,灵敏度差,并且阀杆动作不够理想,易出现阀卡情况,这就易造成设备跑油或供液不足现象,影响机组稳定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聚丙烯聚合反应低温催化剂用制冷系统,将传统热力膨胀阀更换为气动调节阀,并将气动调节阀与压缩机吸气口处的压力传感器联锁,通过压缩机吸气口压力进行自动控制蒸发器供液量大小,从而避免出现供液不足或供液过多情况,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聚丙烯聚合反应低温催化剂用制冷系统,包括冷凝器、储液器、蒸发器、工控机、压缩机和油分离器,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排气口与油分离器的制冷剂进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制冷剂出口与冷凝器的制冷剂进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制冷剂出口与储液器的制冷剂进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储液器的制冷剂出口与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通过管路连通,且该管路上靠近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口设有气动调节阀,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的制冷剂吸气口通过管路连通,且该管路上靠近压缩机的制冷剂吸气口设有压力传感器二;
所述压力传感器二与气动调节阀联锁,气动调节阀由气动执行机构和阀体构成,气动调节阀借助于阀门定位器实现比例式调节,压力传感器二、气动调节阀和工控机组成控制系统。
优选的,所述气动调节阀的气动执行机构由压缩空气源驱动,且压缩空气源与气动调节阀的气动执行机构连通的管路上设有截止阀。
优选的,所述储液器上设有压力传感器一,压力传感器一采集压力信号并反馈给工控机。
优选的,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吸气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一,压缩机的制冷剂排气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二,温度传感器一和温度传感器二采集温度信号并反馈给工控机。
优选的,所述储液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气动调节阀连通的管路上设有过滤器,过滤器为Y型过滤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聚丙烯聚合反应低温催化剂用制冷系统,将蒸发器前的传统热力膨胀阀更换为气动调节阀,并将气动调节阀与压缩机吸气口处的压力传感器联锁,根据压缩机吸气压力,工控机自动调节气动调节阀的开启度,从而达到自动控制蒸发器供液量大小的目的,解决了蒸发器出现供液不足或供液过多情况,减少故障,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冷凝器、2储液器、201压力传感器一、3过滤器、4截止阀、5气动调节阀、6蒸发器、7工控机、8压力传感器二、9温度传感器一、10压缩机、11温度传感器二、12油分离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491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集成电路封装加热机构
- 下一篇:一种具有双层绝缘层的面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