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的铸片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47135.X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7958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尹鑫飞;汪星光;杜守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捷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8/88 | 分类号: | B29C48/88;H01M50/406;B29L31/3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李萍 |
地址: | 21523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隔膜 冷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的铸片冷却装置,包括模头和铸片辊,所述铸片冷却装置还包括供经铸片辊形成的片材经过的冷却槽,所述冷却槽中具有用于对所述片材进行冷却的白油。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槽位于所述铸片辊的下方,所述铸片辊的下部浸入所述白油中。本实用新型提升了铸片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从而能够提升产量,或者生产厚度更大的产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离子电池制造设备领域,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的铸片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铸片是锂离子电池隔膜制造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工序。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铸片装置,隔膜原料熔融后的熔体经模头流出,经铸片辊冷却形成固体片材,接触辊帮助片材更好地贴附在铸片辊上,冷却辊使片材进一步冷却。然而在实际隔膜生产中,当产量提升或生产较厚的隔膜时,铸片装置的冷却能力不足。冷却能力不足时,片材两面冷却的速率不同,片材会有凹坑等瑕疵,厚度一致性变差。所以当铸片冷却能力达到极限时,则需要铸片设备结构做出一定的改造,提升其冷却能力,才能实现稳定的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的铸片冷却装置,其具有较好的冷却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的铸片冷却装置,包括模头和铸片辊,所述铸片冷却装置还包括供经铸片辊形成的片材经过的冷却槽,所述冷却槽中具有用于对所述片材进行冷却的白油。采用和原材料一样的白油作为冷却液,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避免常规的水冷所导致的膜面均匀性变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槽位于所述铸片辊的下方,所述铸片辊的下部浸入所述白油中。
更进一步地,所述铸片冷却装置还包括用于和所述冷却槽连通而使所述白油进出所述冷却槽的循环管路及设置于所述循环管路上以使所述白油循环的循环泵。采用循环的白油,可以保持冷却槽内的白油冷却温度恒定,进而实现快速对铸片进行冷却。
更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槽上开设有白油进口和白油出口,所述循环管路包括与所述白油进口连通的进口管及与所述白油出口连通的出口管,所述循环泵设置于所述进口管和/或所述出口管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铸片冷却装置还包括用于将使用后的白油进行过滤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和所述出口管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铸片冷却装置包括用于使片材贴附在所述铸片辊上的接触辊及用于将经所述白油冷却后的片材进一步冷却的冷却辊,所述接触辊及所述冷却辊分别位于所述铸片辊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铸片冷却装置包括用于将经所述白油冷却后的片材进一步冷却的冷却辊。
进一步地,所述铸片冷却装置包括用于使片材贴附在所述铸片辊上的接触辊。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电池隔膜的铸片冷却装置,采用和原材料一样的白油作为冷却液对片材进行冷却,提升了铸片冷却装置的冷却能力,从而能够提升产量,或者生产厚度更大的产品;同时还能够避免在后续的拉伸工艺中影响膜面均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铸片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铸片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模头;2’、铸片辊;3’、接触辊;4’、冷却辊;5’、片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捷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捷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471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率防静电搅拌机
- 下一篇:一种城市辅道用梯形单元式智能停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