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血肿腔引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13171.4 | 申请日: | 202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4162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郭中国;刘万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中国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5/06;A61M2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刘雪娇 |
地址: | 2374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肿 引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肿腔引流管,包括主管体和设置于主管体内的导引针,导引针的一端上设置有钢针柄,导引针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导引件,导引针上设置有钢针柄的一端伸出主管体的第一主管口设置,主管体上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的长度与导引件的长度相等。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管体上设置的支撑件能够起到支撑脑组织的作用,防止脑内血肿在逐渐被清除的过程中,脑组织对主管体进行挤压而导致主管体的第二主管口被堵塞,进而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引流作用,通过设置导引件以能够精准穿刺血肿,使血肿能够更高效沿主管体流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肿腔引流管,属于血肿穿刺医疗器材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血肿穿刺的手术中,多采用置入脑室引流管对血肿进行引流的方式。这种脑室引流管一般为单腔管,引流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感染,且注药时要把原管体内的液体一同注入血肿腔,易发生二次损伤脑组织。目前高压性脑出血多为长方体型状血肿,在进行血肿穿刺的过程中,要将引流管的管头孔置入血肿正中间,管头容易穿出血肿腔而损伤脑内组织。而且这种脑室引流管的管头在两个方向上有引流孔,不利于血肿充分引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肿腔引流管,不易因注药而引发感染,具有防止穿出血肿腔的功能,同时能多方引流,保证引流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血肿腔引流管,包括主管体和设置于主管体内的导引针,导引针的一端上设置有钢针柄,导引针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导引件,导引针上设置有钢针柄的一端伸出主管体的第一主管口设置,主管体上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8的长度与导引件的长度相等。
前述的这种血肿腔引流管中,还包括副管体,副管体设置在主管体内且副管体的一端从主管体的管壁上向外延伸设置,副管体的直径小于主管体的直径。副管体用于注射药液。
前述的这种血肿腔引流管中,所述副管体包括第一副管口和第二副管口,第一副管口设于副管体从主管体壁上向外延伸设置的一端,主管体包括第二主管口,第二副管口位于主管体内,且与支撑件之间的距离D为2mm~5mm。
前述的这种血肿腔引流管中,所述主管体的管壁上设置有孔,副管体通过孔从主管体的管壁上向外延伸。
前述的这种血肿腔引流管中,所述主管体的第一主管口上设置有第一盖件,第一盖件可沿主管体的管身移动。
前述的这种血肿腔引流管中,所述第二管段的管口上设置有第二盖件,第二盖件可沿副管体的管身移动。注药前,通过第二盖体堵住第二管段的管口,防止引流质从此处被引出。
前述的这种血肿腔引流管中,所述主管体的管壁上设置有刻度线。
前述的这种血肿腔引流管中,所述导引件包括三个导引块,导引块的横截面呈扇形状。
前述的这种血肿腔引流管中,所述支撑件为横截面为十字形状的结构体;所述支撑件的长度为6mm~8mm。
前述的这种血肿腔引流管中,所述支撑件导引件包括四个截面呈扇形状的导引块,所述导引件与横截面为十字形状结构体的支撑件插接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管体上设置的支撑件能够起到支撑脑组织的作用,防止脑内血肿在逐渐被清除的过程中,脑组织对主管体进行挤压而导致主管体的第二主管口被堵塞,进而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的引流作用,通过设置导引件以能够精准穿刺血肿,使血肿能够更高效沿主管体流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主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中国,未经郭中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131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洁式混凝土搅拌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火锅炒料机搅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