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载板卡数据接口感应雷防护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020906486.6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372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亮;张品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黄磊;陈宏升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载 板卡 数据 接口 感应 防护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机载板卡数据接口感应雷防护电路,用于机载电子设备,包括数据接口输入端、接口感应雷防护电路、数据接口输出端,所述接口感应雷防护电路包括K个防护单元,每个防护单元包括第一级防护单元、去耦隔离单元、第二级防护单元;第一级防护单元第一端分别与数据接口输入端和去耦隔离单元第一端连接,第一级防护单元第二端与设备机壳地连接;第二级防护单元第一端分别与去耦隔离单元第二端和数据接口输出端连接,第二级防护单元第二端与设备机壳地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防护机上设备数据接口免受感应雷击浪涌侵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雷防护电路的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载板卡数据接口感应雷防护电路。
背景技术
机载电子设备由于执行任务时间长、飞行高度高,容易受到雷击侵害。雷击包括感应雷和直击雷两种,即雷电间接效应和雷电直接效应,其中感应雷击产生的电磁脉冲对机上电子设备的危害极大,感应雷可在机载电子设备的电源线和信号线上感应出过压、过电流,雷电脉冲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但瞬时能量非常高,破坏性强。
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一TVS管作为接口防护器件,TVS管钳位电压低,响应速度快,但通流量大的TVS管普遍结电容量比较高,不适用中高速数据接口防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机载板卡数据接口感应雷防护电路,采用TSS和TVS组合方式对中高速数据接口进行防护,接口防护设计满足RTCA-DO/160G航空机载设备环境试验条件和测试程序标准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机载板卡数据接口感应雷防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接口输入端、接口感应雷防护电路、数据接口输出端,所述接口感应雷防护电路包括K个防护单元,每个防护单元包括第一级防护单元、去耦隔离单元、第二级防护单元;
第一级防护单元第一端分别与数据接口输入端和去耦隔离单元第一端连接,第一级防护单元第二端与设备机壳地连接;第二级防护单元第一端分别与去耦隔离单元第二端和数据接口输出端连接,第二级防护单元第二端与设备机壳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级防护单元为大功率防护器件。
进一步地,所述大功率防护器件为半导体放电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级防护单元为小功率防护器件。
进一步地,所述小功率防护器件为瞬态抑制二极管。
进一步地,所述去耦隔离单元为去耦电阻。
进一步地,所述去耦电阻为小尺寸封装表贴电阻。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级防护单元和第二级防护单元组合两级精细防护电路,第一防护单元采用大功率防护器件作为第一级防护,第一级防护单元采用半导体放电管(TSS),TSS通流量大,结电容量小;第二级防护单元采用小功率防护器件对前级残压进一步钳位防护,第二级防护单元采用瞬态抑制二极管(TVS),同时小功率TVS结电容量小对中高速数据传输影响小;去耦隔离单元采用去耦隔离电阻,去耦隔离电阻可确保TSS管先导通,采用本实用新型接口防护电路可以有效防护机上设备数据接口免受感应雷击浪涌侵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机载板卡数据接口感应雷防护电路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中防护单元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中感应雷防护电路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064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防火结构的计算机主机箱
- 下一篇:一种汽车维修实训用多功能工具车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