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理筋正骨治疗棍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903725.2 | 申请日: | 2020-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3114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 发明(设计)人: | 江晓兵;梁德;何嘉辉;方志超;张嘉锐;梁梓扬;唐晶晶;崔健超;任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H7/00 | 分类号: | A61H7/00;A61H15/00;A61H39/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 |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正骨 治疗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理筋正骨治疗棍,其包括棍体,所述棍体的尾端具有弧形端面,所述棍体的首端具有直径为8~14mm的圆弧形端面或是设有治疗头,所述治疗头远离所述棍体的一端具有弧形的端面。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理筋正骨治疗棍可保护操作者的手、腕关节,操作舒适省力,不易产生疲劳感,便于发力,可直达病所,并且体积小巧,方便携带,有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理筋正骨治疗棍。
背景技术
目前,中医治疗脊柱和四肢关节等疾病时,主要以理筋手法和正骨手法为主,采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等方式缓解脊柱、四肢关节周围肌肉群僵硬及筋膜水肿,或者采用其他专用性工具(理筋刀、理筋器、理筋床等)来代替徒手进行治疗。
传统的理筋正骨手法主要依靠操作者的手、腕关节发力,因此长时间的治疗会给操作者的手、腕关节带来损伤,同时会使操作者极易产生疲劳感,进而导致发力不足,影响治疗效果;此外,对于肌肉丰厚或者病位较深的部位,徒手很难有足够的力量去实施手法,因而效果不佳。市面上的理筋刀、理筋器等器械虽然能够帮助操作者实施手法,但由于它们的体积较小,因此使用时仍然以手、腕关节发力为主,长时间的治疗同样会使操作者容易劳损受伤;理筋床虽然治疗效果最好,对操作者的伤害也最小,但由于其体积较大,无法携带,需要一定的使用场地,并且成本较高,因此难以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保护操作者的手、腕关节,操作舒适省力,不易产生疲劳感,便于发力,可直达病所,并且体积小巧,方便携带,有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理筋正骨治疗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理筋正骨治疗棍,其包括棍体,所述棍体的首端具有直径为8~14mm的圆弧形端面,所述棍体的尾端具有直径为24~36mm的圆弧形端面。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棍体包括圆锥形的治疗段和圆柱形的握持段,所述治疗段远离所述握持段的一端为所述棍体的首端,所述握持段远离所述治疗段的一端为所述棍体的尾端。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握持段的表面具有螺纹状的防滑槽。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棍体的长度为250~550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理筋正骨治疗棍,其包括棍体和治疗头,所述棍体的尾端具有弧形的端面,所述治疗头设于所述棍体的首端。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治疗头呈横截面为梯形的条状,其远离所述棍体的一端具有弧形的端面。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治疗头的横截面小于所述棍体的横截面。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治疗头远离所述棍体的一端具有由凹槽分割而成的两个支端部,所述支端部具有弧形的端面。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端部沿远离所述棍体的方向逐渐向两侧扩张。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治疗头远离所述棍体的一端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凸柱,所述凸柱的顶端具有弧形的端面。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治疗头远离所述棍体的一端具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两个所述凸柱之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为U形槽。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棍体的表面具有螺纹状的防滑槽。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棍体的长度为500~550mm。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棍体的直径为16~24mm。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理筋正骨治疗棍,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9037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工汽车阀套的多段成型铰刀
- 下一篇:一种节能式发电锅炉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