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水声信标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848012.0 | 申请日: | 2020-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58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董世超;贺俊博;陈杨;曲元鑫;杨松;杨珊珊;李文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六0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H17/00 | 分类号: | G01H17/00;G01R31/38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601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信标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声工程领域,涉及到一种水声设备检测装置,特别涉及到一种便携式水声信标检测装置。具体来说该便携式水声信标检测装置由防水壳体、声波接收单元、电压检测表笔、电子检测系统和锂电池组成。水声信标检测装置的防水壳体内部自上而下分别放置电子检测系统和锂电池,电子检测系统通过接口与电压检测表笔及声波接收单元相连,通过电子检测系统内部各子模块实现对多频段的水声信标的电池电压及声波信号的处理,利用电子检测系统内部的扬声器作响和LED屏显示分别对水声信标的工作状态及电池电压进行检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声工程领域,涉及到水声设备检测装置,特别涉及到一种便携式水声信标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日益频繁,在海洋环境监测、重要装备的海上试验等海上作业活动中,这些水下设备经常由于发生意外状况而导致沉入水下,如果目标上没有远距离的水下示位手段,在茫茫大海之中很难判断目标的真实位置并进行打捞,给这些设备的搜寻定位回收带了极大的困难,也极易造成大的经济损失,而水声信标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下示位手段经常配装在海洋设备、装备上,解决水下目标的搜寻定位回收。水声信标在空气中处于不工作状态,水声信标入水后,壳体表面的触发电极与信标壳体通过海水导通,激活信标工作,向水中辐射声波信号,用于海洋设备、装备入水后水下示位,因此为确保水声信标在入水前工作状态正常,需要对水声信标进行检测维护。
目前现有的水声信标检测系统多数需要外接220V电源、示波器、水听器等仪器设备,且在海上试验现场检测困难,而检测水声信标的工作状态,一般是由生产厂家在消声水池中进行测试,而水声信标用户无法在试验现场完成对水声信标工作状态检查,而少量的水声信标检测装置,或采用水声指向性水听器探头,尺寸较大无法在狭小的空间下完成水声信标的检测,或基于指定频率的水声信标的检测,只能获取单一频点的声波信号,无法完成多频段水声信标的检测,不具备水声检测装置的通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巧、便携、高效、多频段的水声信标检测装置,该装置解决在试验现场对水声信标的电池电压、工作状态的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携式水声信标检测装置整体由防水壳体、声波接收单元、电压检测表笔、电子检测系统和锂电池组成,所述电子检测系统由检测接口、声信号检测模块、微控制处理单元、电池管理单元、电压检测模块、检测显示模块和外部接口组成。便携式水声信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防水壳体外部的电压检测表笔分别接触水声信标的壳体及触发电极,电子检测系统通过检测接口与电压检测表笔相连,电子检测系统内部的电压检测模块采集水声信标的电压数值并通过LED屏显示输出,完成水声信标电池电压的检测;将水声信标在空气中置于短路状态,防水壳体外部的声波接收单元接收水声信标的声波信号,电子检测系统通过检测接口与声波接收单元相连,电子检测系统内部的声波检测模块实现25~50kHz范围内声波信号的可调增益放大、程控带通滤波,将声波信号频率混频到1.2~1.5kHz范围内的音频信号,并通过音频功放输出到扬声器,完成水声信标工作状态的检测。
所述防水壳体呈长方形,整体防水溅。
所述声波接收单元采用超声波探头,探头尺寸小且防水,空气中0-3米范围内将超声波探头对准水声信标即可接收到水声信标的声波信号。
所述电压检测表笔采用万用表专用测试表笔。
所述锂电池与电池管理单元相连向电子检测系统内部各子模块供电。
所述声信号检测模块由可调增益放大单元、程控带通滤波单元、混频单元、音频功放单元组成,可调增益放大单元可实现0~40dB声波信号增益调节,所述程控带通滤波单元与可调增益放大单元连接,程控带通滤波单元可实现25~50kHz范围内200~500Hz步进频率调整的窄带带通滤波,窄带带通滤波频率带宽为100Hz,滤除放大后声波信号中的噪声信号,所述混频单元、音频功放单元使水声信标的声波信号频率降低为人耳能听到的1.2~1.5kHz范围内的音频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六0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六0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480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