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倒挡装置、汽车变速箱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20837999.6 | 申请日: | 202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606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熊吒;李凌翔;陈博洋;陆欢;肖林;汪涛;杨新清;刘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3/32 | 分类号: | F16H3/3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杨国治;金飞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汽车 变速箱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倒挡装置、汽车变速箱和汽车,所述倒挡装置用于汽车变速箱,其中,所述倒挡机构具有倒挡拨叉、倒挡齿套、倒挡轴、倒挡惰轮、输入轴、输出轴、倒挡从动齿轮、一挡主动齿轮、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和轴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倒挡装置、汽车变速箱和汽车,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变速箱的倒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新技术日新月异,消费者在追求功能性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汽车的舒适性,尤其随着混动及电动车的普及,从技术上对舒适性和噪声控制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挡作为变速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用的直齿倒挡装置在舒适性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如图1所示为根据现有技术的传统直齿倒挡装置,主要包括输入轴91、输出轴92和倒挡轴93三个部分,倒挡齿位于常啮合的一挡齿轮97和二挡齿轮98中间,倒挡主动齿94与输入轴91为一体,倒挡从动齿95位于一二挡同步器齿套上,倒挡轴93直接支撑在壳体上,倒挡惰轮96空套在倒挡轴93上,挂倒挡时,通过倒挡拨叉拨动倒挡惰轮96,倒挡惰轮96先与输入轴上的倒挡齿94啮合,然后倒挡齿94再与一二挡同步器齿套95啮合,从而实现倒挡功能。传统的倒挡装置受挂挡方式限制,只能设计为直齿结构,然而直齿齿轮重合度低,运行平稳性较差,NVH性能不佳;另外,这种结构挂挡时以少数齿切入啮合,挂挡冲击较大,倒挡挂入率低,而且倒挡惰轮要与输入轴啮合后再与齿套啮合,挂挡时容易出现明显的两段感,倒挡挂挡的舒适性差;将倒挡布置在一二挡同步器上也限制了同步器的尺寸,较小的同步器意味着较小的同步摩擦面积,尤其在中心距较小的情况下,对一二挡的换挡性能不利。
中国专利“一种汽车变速器倒挡装置(专利号CN201420010636.X)”,在2014年1月8日公开了一种全同步换挡的倒挡机构,如图2,输出轴101作为倒挡动力流的中间轴,一挡从动齿轮102同时与一挡主动齿轮103和倒挡齿轮104常啮合,倒挡轴105上集成主减主动齿轮与主减速齿轮106啮合,挂倒挡时,倒挡拨叉操纵倒挡同步器107向右挂挡,动力由输入轴110到一挡从动齿轮102再到倒挡齿轮104,再经同步器107传到倒挡轴,最后由倒挡轴输出到主减速齿轮106,最终实现倒挡功能。这种结构采用同步器换挡,且倒挡动力流上齿轮均为常啮合斜齿轮,可有效改善换挡性能及倒挡运行平稳性,但是此结构将倒挡轴作为动力输出轴,需要使用两个球轴承将倒挡轴支撑在壳体上,不利于整个轴系布局,同时也增加了壳体、轴承等零件的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既能提升倒挡换挡及运行性能,同时也能满足布置简单且成本较低的要求的倒挡装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面还旨在解决或者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它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倒挡装置、汽车变速箱和汽车,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
一种倒挡装置,用于汽车变速箱,其中,所述倒挡机构具有倒挡拨叉、倒挡齿套、倒挡轴、倒挡惰轮、输入轴、输出轴、倒挡从动齿轮、一挡主动齿轮、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和轴承,所述倒挡惰轮支承在所述倒挡轴上且能够在倒挡轴上自由旋转,所述一挡主动齿轮安装在输入轴上并能够与输入轴一起旋转,所述一挡主动齿轮与倒挡惰轮常啮合,所述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安装在输出轴上并能够与输出轴一起旋转,所述倒挡从动齿轮构造成与三挡从动齿轮一起转动,所述倒挡惰轮与倒挡从动齿轮常啮合,所述倒挡齿套构造成能够与倒挡惰轮接合并能够与倒挡惰轮一起转动,所述倒挡拨叉构造成能够沿轴向方向拨动倒挡齿套以使倒挡齿套与倒挡惰轮接合,从而使动力从一挡主动齿轮经倒挡惰轮、倒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传递到输出轴上。
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倒挡惰轮包括第一倒挡惰轮和第二倒挡惰轮,所述第一倒挡惰轮与一挡主动齿轮常啮合,所述第二倒挡惰轮与倒挡从动齿轮常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8379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和多种电能强度输出的发电系统
- 下一篇:一种无须用手接触的门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