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轴承轴套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68376.8 | 申请日: | 202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310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丁浩方;金三妹;丁榕辉;张英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昌县万利轴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5/00 | 分类号: | F16C35/00;F16F15/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五洲普华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60 | 代理人: | 张瑜 |
地址: | 3125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 轴套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轴承轴套,所述轴承轴套包括安装板、轴承套和减震垫,所述安装板上表面一体成型有轴承套,所述安装板另一侧表面固定粘贴有减震垫,所述安装板表面固定开设有调节槽,且调节槽共设置有多组,所述调节槽内腔活动设置有螺帽,所述螺帽内腔均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安装板和轴承套侧壁表面贯穿开设有调节缝,所述轴承套侧壁表面固定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共设置有两组,所述凹槽内腔均螺纹连接有沉头螺栓,所述轴承套外壁底部一体成型有支撑座。本实用新型可在安装孔进行灵活的调节,从而可在安装时根据安装孔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安装更加的灵活和便捷,且轴承套的直径可根据轴承的直径进行调整,使用更加的灵活和便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轴承轴套。
背景技术
轴承是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固定和减小载荷摩擦系数的部件。也可以说,当其它机件在轴上彼此产生相对运动时,用来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和保持轴中心位置固定的机件。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举足轻重的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用以降低设备在传动过程中的机械载荷摩擦系数。按运动元件摩擦性质的不同,轴承可分为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两类。
但是,现有的轴承轴套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
现有的轴承轴套在使用过程中安装灵活性较差,同时轴承套的直径固定,无法对轴承套的直径进行调节,从而无法对不同直径的轴承都具有良好的贴合能力,使用非常的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轴套,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的轴承轴套在使用过程中安装灵活性较差,同时轴承套的直径固定,无法对轴承套的直径进行调节,从而无法对不同直径的轴承都具有良好的贴合能力,使用非常的不方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轴承轴套,所述轴承轴套包括安装板、轴承套和减震垫,所述安装板上表面一体成型有轴承套,所述安装板另一侧表面固定粘贴有减震垫,所述安装板表面固定开设有调节槽,且调节槽共设置有多组,所述调节槽内腔活动设置有螺帽,所述螺帽内腔均螺纹连接有螺杆,轴套通过安装板可固定在安装处,其中安装板另一侧表面固定粘贴有减震垫,通过减震垫可对振动进行吸收,同时采用柔性连接,可有效减少安装板与安装处的摩擦,使用更加的便捷,且安装板表面固定开设有多组的调节槽,调节槽内腔均活动设置有螺帽,螺帽内腔均螺纹连接有螺杆,通过螺帽与调节槽相互配合,可在对安装板进行安装时对不同的安装孔都可进行快速的连接,使安装更加的灵活和便捷。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和轴承套侧壁表面贯穿开设有调节缝,通过调节缝可对轴承套的直径进行调节。
优选的,所述轴承套侧壁表面固定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共设置有两组,所述凹槽内腔均螺纹连接有沉头螺栓,通过旋转沉头螺栓,沉头螺栓另一端可在螺纹的作用下对轴承座侧壁进行支撑,从而可对调节缝的张口大小进行调节,这样可根据轴承的内径对轴承套的直径进行调节,使轴承套与轴承内壁贴合更加的紧密,且也可对不同直径的轴承进行固定,使用更加的便捷。
优选的,所述轴承套侧壁一体成型有方形限位槽,通过方形限位槽可对轴承进行固定。
优选的,所述轴承套外壁底部一体成型有支撑座,轴承套接在轴承套上时,底部通过支撑座进行支撑。
优选的,所述轴承套外壁表面的顶部固定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轴承套顶部通过螺纹槽活动连接有压环,且压环与支撑座相互配合,通过螺纹槽和压环相互配合,压环可在螺纹的作用对轴承进行下压,通过压环和支撑座相互配合可对轴承进行固定,使轴承在转动时更加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轴承轴套,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昌县万利轴承有限公司,未经新昌县万利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683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硬管组件
- 下一篇:新型节能焙烧炉炭阳极输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