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流体、极片和锂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64471.0 | 申请日: | 202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12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范兵;王高峰;王振峰;章涵;杨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新恒业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6 | 分类号: | H01M4/66;H01M4/70;H01M4/80;H01M10/0525;H01M10/4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细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8 | 代理人: | 王志强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锂电池 |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集流体、极片和锂电池,所述集流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第一盲孔,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二盲孔;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二盲孔均匀分布,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二盲孔内装载有补锂添加剂,将所述集流体进一步制备成极片和锂电池。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弥补锂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的不可逆容量损失,而且不会阻碍电池容量或能量密度的提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集流体、极片和锂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电动车续航里程、3C类产品(计算机类、通信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三者的统称)使用时间要求的逐渐增大,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硅基负极材料由于具有很高的比容量(约4200mAh/g),有望成为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的主要负极材料。但硅基负极材料(Si,SiOX)的首次效率低,部分SiOX的首次效率只有约70%,且形成的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不稳定,在循环的过程中会不断消耗锂离子,限制了硅基材料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所以急需一种工艺或方法来弥补锂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及循环过程中不断消耗的锂离子,补锂技术应运而生。
锂电池补锂技术,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补锂添加剂与电极活性材料混合一起制成浆料,然后将浆料涂敷于集流体表面制成极片,另一种是在极片表面正极或负极活性物质层外增加补锂材料层。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补锂添加剂无可逆容量,补锂添加剂的加入会使涂覆料中电极活性物质的占比减小,阻碍锂电池容量或能量密度的提升。对于第二种方式,增加的补锂材料层会增加极片的厚度,降低单位体积内的极片的数量,仍然阻碍锂电池容量或能量密度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集流体、极片和锂电池,通过在集流体上加工盲孔,在盲孔内装载补锂添加剂,克服电极活性物质的占比减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第一盲孔,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二盲孔;
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二盲孔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盲孔按照行列均匀排列,或者按照同心圆圆周均匀排列;所述第二盲孔按照行列均匀排列,或者按照同心圆圆周均匀排列。
优选地,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二盲孔分别按照行列均匀排列,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盲孔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盲孔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盲孔在所述第二表面的投影与所述第二盲孔不重叠。
优选地,所述第一盲孔的总面积与所述第二盲孔的总面积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盲孔的直径为20μm~1000μm,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盲孔之间的孔距为30μm~1300μm;所述第二盲孔的直径为20μm~1000μm,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盲孔之间的孔距为30μm~1300μm。
优选地,所述第一盲孔的深度为所述集流体的厚度的10%~80%;所述第二盲孔的深度为所述集流体的厚度的10%~80%。
一种极片,包括集流体和结合在所述集流体上的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层或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层,所述集流体为上述的集流体,且在所述第一盲孔和所述第二盲孔中装载有补锂添加剂。
一种锂电池,包括上述的极片。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新恒业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新恒业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644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