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伸缩车位锁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15405.4 | 申请日: | 2020-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958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冠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冠玮 |
主分类号: | E04H6/42 | 分类号: | E04H6/42;E01F13/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维智林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48 | 代理人: | 钟闻鹏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 伸缩 车位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伸缩车位锁,其中,包括底座、在底座内设有的凸轮和在凸轮上设有的电机、在凸轮两侧分别设有向上延伸到底座外的第一折叠伸缩机构和第二折叠伸缩机构,及在第一折叠伸缩机构和第二折叠伸缩机构两者的端部上设有的标示面板。第一折叠伸缩机构或者第二折叠伸缩机构一侧设置有的标示面板推压机构。底座上设置有容纳第一折叠伸缩机构、第二折叠伸缩机构和标示面板的凹腔,标示面板随着第一折叠伸缩机构和第二折叠伸缩机构的活动向上或者向下平移。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耐用且使用灵活,及节省空间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位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伸缩车位锁。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车位锁主要由是以摆臂式的车位锁为主,其结构由底座和摆臂构成。使用时,当车辆需要停放车位,则车位锁的摆臂向一侧倒下卧倒于地平面上,因底座采用铁骨钢性材料制成,有足够的钢性保护,可以避免车轮碾压造成内部的传动零部件的损坏,然而摆臂硬度不够,容易因为车轮碾压后造成损坏。另外,上述结构的摆臂是安装于底座的表面上,存在占用空间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耐用且使用灵活,及节省空间的折叠伸缩车位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伸缩车位锁,其中,包括底座、在底座内设有的凸轮和在凸轮上设有的电机、在凸轮两侧分别设有向上延伸到底座外的第一折叠伸缩机构和第二折叠伸缩机构,及在第一折叠伸缩机构和第二折叠伸缩机构两者的端部上设有的标示面板。第一折叠伸缩机构或者第二折叠伸缩机构一侧设置有的标示面板推压机构。底座上设置有容纳第一折叠伸缩机构、第二折叠伸缩机构和标示面板的凹腔。标示面板随着第一折叠伸缩机构和第二折叠伸缩机构的活动向上或者向下平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标示面板包括均与第一折叠伸缩机构和第二折叠伸缩机构端部连接设有固定板、在固定板上活动连接有的翻折面板,及在固定板与翻折面板之间设有的复位弹簧。固定板上设置有均与第一折叠伸缩机构和第二折叠伸缩机构连接端部且限制其活动范围的滑槽。常态时,复位弹簧支撑翻折面板与固定板处于平直展开的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标示面板推压机构包括在对应标示面板向上或者向下平移的底座上设有的U形槽、在U形槽内设有的转轴,及在转轴上设有的L形翘板。由于L形翘板一端重于另一端,当标示面板整体重量下压L形翘板一端时,L形翘板另一端则翘起向下推压标示面板90度后呈折叠平躺状态,复位弹簧夹于固定板与翻折面板之间,此时的标示面板容纳于凹腔内,不但可以保证车轮碾压后不会造成损坏,而且也节省空间。当标示面板需要复位升起,在电机的作用下,标示面板向上平移,顶开L形翘板推压的一端,之后复位弹簧复位将固定板和翻折面板展开,处于初始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叠伸缩机构包括在凸轮上设有的第一基柱、在第一基柱上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接杆、在第一连接杆端部上活动连接的第一节折叠杆,及在第一节折叠杆上活动连接的第二节折叠杆和在第二节折叠杆端部上设有滑行于滑槽内的第一滚轮。第二折叠伸缩机构包括在与第一基柱对称位置的凸轮上设有的第二基柱、在第二基柱上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接杆、在第二连接杆端部上活动连接的第三节折叠杆,及在第三节折叠杆上活动连接的第四节折叠杆和在第四节折叠杆端部上设有滑行于滑槽内的第二滚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机为变向减速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结构耐用且使用灵活,及节省空间的效果。由于标示面板的升降是通边第一折叠伸缩机构和第二折叠伸缩机构带动完成上下平移,即第一节折叠杆、第二节折叠杆、第三节折叠杆和第四节折叠杆在电机正反转的作用下,分别向外翻折后向下平移标示面板或者分别向内翻折后向上平移标示面板,如此达到升降标示面板的目的。另外,折叠过程中,配合有标示面板推压机构对标示面板进行推压翻折;最后,折叠后的第一节折叠杆、第二节折叠杆、第三节折叠杆和第四节折叠杆,及标示面板都容纳于底座的凹腔内。如此,不但避免车轮碾压造成损坏的问题,而且也节省使用空间,实现了结构耐用且使用灵活,及节省空间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冠玮,未经陈冠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154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石油树脂生产用废气处理装置
- 下一篇:新型铅酸蓄电池夹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