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化排水排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12942.3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964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吉祥;朱明;李书昌;苏成哲;张国胜;赵尔丞;卢学专;张军奎;赵永峰;吴世宽;闫懂金;张雄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6/00 | 分类号: | E21F16/00;E02F5/28;E02F3/88;E02F3/92;E02F7/10;B08B9/093 |
代理公司: | 北京伊诺未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00 | 代理人: | 付奇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化 排水 装置 | ||
一种自动化排水排泥装置,包括第一排泥机构和第二排泥机构,还包括喂泥仓、气水分离器、真空泵、压气罐、吸水井、水仓和多个高压排水泵,真空泵的进气口通过第二管道与压气罐的出气口连接,真空泵的出气口与气水分离器连接,压气罐的泥水混合物进口通过第四管道与吸泥管道的出口连接,吸泥管道的进口伸入至水仓的泥水混合中,水仓与吸水井相连通,压气罐的泥水混合物出口连接有第五管道,第五管道远离压气罐的一端伸入至喂泥仓中,压气罐上设置有用于与压气进管连接的第三管道,第一排泥机构和第二排泥机构的进泥口均与喂泥仓的出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兼具排水和排泥功能,工作效率高,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矿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排水排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地下矿山排泥工作多与排水工作分开进行,排泥工作一般在水仓储水疏干、泥浆结块后通过人工装车转运或铲运机清运等方式进行处理,存在劳动强度高,作业环境差、排泥效率低,排泥费用高等缺点,特别是对于井下涌水量大的充填类矿山,其缺点更为突出。在有色金属矿山采用充填法开采时,井下涌水量大,井下泥水泛滥一方面将影响无轨设备使用,降低设备工作效率,加速设备磨损;另一方面将导致泥砂混入矿石,恶化贫化率指标。目前的排水排泥装置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化排水排泥装置,兼具排水和排泥功能,工作效率高,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化排水排泥装置,包括第一排泥机构和第二排泥机构,还包括喂泥仓、气水分离器、真空泵、压气罐、吸水井、水仓和多个高压排水泵,所述真空泵的进气口通过第二管道与压气罐的出气口连接,真空泵的出气口与气水分离器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阀门,真空泵上还设置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与真空泵的进气口连接,另一端和大气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压气罐的泥水混合物进口通过第四管道与吸泥管道的出口连接,吸泥管道的进口伸入至水仓的泥水混合中,水仓与吸水井相连通,水仓与吸水井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进水篦子,压气罐的泥水混合物出口连接有第五管道,第五管道远离压气罐的一端伸入至喂泥仓中,所述压气罐上设置有用于与压气进管连接的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上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第四管道上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第五管道上设置有第五阀门,所述吸泥管道上设置有第六阀门,所述第一排泥机构和第二排泥机构的进泥口分别通过第六管道和第七管道与喂泥仓的出泥管道连接,所述第六管道上设置有第八阀门,所述第七管道上设置有第九阀门,所述出泥管道上连通有高压给气管和高压给水管,高压给气管上设置有第十阀门,高压给水管上设置有第十一阀门,所述第一排泥机构和第二排泥机构的进泥口均与喂泥仓的出泥口连接,所述高压排水泵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和进水口,所述第一排泥机构和第二排泥机构的进水口均与高压排水泵的第一出水口连接,高压排水泵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伸入至吸水井的水中,所述排水总管道与高压排水泵的第二出水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管道上设置有备用吸泥管道和备用水仓,该备用吸泥管道的出口与第四管道相连通,进口伸入至备用水仓的泥水混合物中,所述备用吸泥管道上设置有第七阀门,所述备用水仓与吸水井相连通,备用水仓与吸水井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进水篦子。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排水泵共有四个。
进一步的,所述水仓的底部设置有V型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自动化排水排泥装置,兼具排水和排泥功能,排水和排泥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维护简单,更加适应采矿生产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水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129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医脉诊健康手环
- 下一篇:一种机器人动作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