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然进风烧柴炉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0706742.7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813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陈中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翔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B1/20 | 分类号: | F24B1/20;F24B13/00;F24B1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东唐智宏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1 | 代理人: | 晏辉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然 进风烧柴 炉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然进风烧柴炉具,属于炉具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炉灶部件、柴火容纳部件和承载出料部件,所述柴火容纳部件设置在炉灶部件内,所述柴火容纳部件分为上炉膛和下炉膛,所述上炉膛和下炉膛相互连通,所述炉灶部件的四周均呈通透状,所述承载出料部件设置在炉灶部件的下半部分,所述承载出料部件能够沿着水平方向移动。本申请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增加了柴火容纳筒内设进柴口,通过进柴通道将大量待燃烧的柴火放入柴火容纳筒内,第一容纳圆筒出货焰口,四个通风板自然进风环绕式供氧,利用混合空气,第二次燃烧技术,通透进料环内设多个进气孔360度充分助氧双重燃烧,实现火力更猛,更省柴,无烟无尘,燃烧更充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炉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然进风烧柴炉具。
背景技术
当今农村普遍使用柴火炉具进行炊事活动,但由于现有的柴火炉具一般是砖混堆砌的或铁桶内加砖混炉膛构成柴火炉具,柴火炉具均设有进材口、炉膛、排灰口和出气管,柴火堆积在炉膛内燃烧,直接向炉架上的锅底喷火,火焰烟气时常会从进材口排出,所以存在热能浪费大、热气利用率低、废气弥漫在炊事活动的空间等不足,而且现在很多炉具在生火后需要风机不断送入空气,这样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然进风烧柴炉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然进风烧柴炉具,包括炉灶部件、柴火容纳部件和承载出料部件,所述柴火容纳部件设置在炉灶部件内,所述柴火容纳部件分为上炉膛和下炉膛,所述上炉膛和下炉膛相互连通,所述炉灶部件的四周均呈通透状,所述承载出料部件设置在炉灶部件的下半部分,所述承载出料部件能够沿着水平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上炉膛包括第一容纳圆筒、第二容纳圆筒和通透进料环,所述第一容纳圆筒和第二容纳圆筒均呈圆柱形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容纳圆筒设置在第二容纳圆筒内,所述第一容纳圆筒和第二容纳圆筒的中间部位均设有同轴线设置的圆形通孔,所述第一容纳圆筒和第二容纳圆筒的侧壁设有方形出烟槽,所述通透进料环的圆周壁上设有若干等间距分布的进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下炉膛包括柴火容纳筒、两个竖直支撑柱和若干柴火遮挡板,所述柴火容纳筒与第二容纳圆筒同轴线设置,所述柴火容纳筒设置在第二容纳圆筒的底部,所述柴火容纳筒与第一容纳圆筒和第二容纳圆筒连通,若干所述柴火遮挡板等间距的设置在柴火容纳筒的顶部,两个所述竖直支撑柱分别设置在柴火容纳筒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炉灶部件包括方形台板、承载底板、出烟通道、进柴通道、通道遮挡板、四个通风板和四个万向轮,四个所述通风板呈矩形结构分布在方形台板的底部,所述承载底板安装在四个通风板的底部,所述方形台板的中间部位设有供第二容纳圆筒承载的通槽,所述第二容纳圆筒固定设置在方形台板上,所述出烟通道的一端与方形出烟槽对接,另一端竖直向上设置,所述进柴通道贯穿其中一个通风板与柴火容纳筒对接连通,所述通道遮挡板安装在进柴通道的端部,四个所述万向轮呈矩形结构分布在承载底板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出料部件包括承载箱和抽拉把手,所述承载箱与进柴通道设置在同一面通风板上,所述承载箱的顶部设有敞口向上设置的第一容纳腔,所述抽拉把手安装在承载箱的端壁上。
有益效果:本申请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增加了柴火容纳筒内设进柴口,通过进柴通道将大量待燃烧的柴火放入柴火容纳筒内,第一容纳圆筒出货焰口,四个通风板自然进风环绕式供氧,利用混合空气,第二次燃烧技术,通透进料环内设多个进气孔360度充分助氧双重燃烧,实现火力更猛,更省柴,无烟无尘,燃烧更充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翔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市翔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7067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