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对污染场地固化/稳定化修复污水的回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691257.7 | 申请日: | 2020-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917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博林;吴媛;王一平;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4;B09C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刘月娥 |
| 地址: | 10004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污染 场地 固化 稳定 修复 污水 装置 | ||
一种针对污染场地固化/稳定化修复污水的回用装置,属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领域,包括:污水收集沟或池(1)、排水管(2)、沉淀池(3)、潜液泵(4)、给水管(5)、喷水设施(6)、液位计(7);污水收集沟或池(1)与排水管(2)的一端连接,排水管(2)的另一端与沉淀池(3)连接,潜液泵(4)安装在沉淀池(3)的底部,给水管(5)的一端与潜液泵(4)连接,另一端出沉淀池(3)与喷水设施(6)连接,液位计(7)安装在沉淀池(3)内。优点在于,解决了污染场地固化/稳定化修复治理过程产生的污水处理难的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了二次污染的隐患;同时,废水的回用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污染土修复治理创造了条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了一种针对污染场地固化/稳定化修复污水的回用装置,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了一种污染场地修复治理污水回用的方法,适用于各种污染场地固化/稳定化修复治理过程产生的污水进行回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剧增,工业的迅速发展,不处理而随意倾倒和堆放的城市垃圾,工矿企业的废水、废渣和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的残留等,对土壤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对污染土壤实施修复和治理已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事情。固化/稳定化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染土修复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各种污染土的处理,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场地。在污染土固化/稳定化修复过程中,需要经过土壤挖掘、暂存、固化/稳定修复和安全填埋等工序,在土壤暂存时,下雨是会产生污水,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过程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洁净水,喷洒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水,同时驶出污染场地的运输、挖掘等作业车辆需要清洗,也会产生污水,这些污水中往往会带入大量的污染土,由于污染土中含有污染物,直接排放将会对周边环境及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一般工程往往会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不但系统复杂,投资高,而且处理效果难以保证。这就需要提供一种针对污染场地固化/稳定化修复污水的回用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工艺可靠、系统简单,而且投资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污染场地固化/稳定化修复污水的回用装置,解决了解决了污染场地固化/稳定化修复治理过程产生的污水处理难等问题。适合于各种污染场地固化/稳定化修复治理过程产生污水的回用,从根本上消除了二次污染的隐患;同时,废水的回用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污染土修复治理创造了条件。
本实用新型包括:污水收集沟(池)1,排水管2,沉淀池3,潜液泵4,给水管5,喷水设施6,液位计7。污水收集沟(池)1与排水管2的一端连接,排水管2的另一端与沉淀池3连接,潜液泵4安装在沉淀池3的底部,给水管5的一端与潜液泵4连接,另一端出沉淀池3与喷水设施6连接,液位计7安装在沉淀池3内。
污水收集沟(池)1分布在污染土壤暂存场地、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场地和车辆清洗区的较低一侧,用于收集污水,其底部设坡度,坡向低点。
排水管2一侧与污水收集沟(池)1的低点相接,另一侧与沉淀池3相接,将污水收集沟(池)1收集的污水排入沉淀池3中,排水管2设坡度,坡向沉淀池。
沉淀池3中间设隔墙,将沉淀池3分为两个室,分别为沉淀室和储水室。其中沉淀室与排水管2相接,排入沉淀室的污水经沉淀后溢流至储水室内。
潜液泵4固定在沉淀池3的储水室底部,潜液泵4出水口与给水管5相接,储水室内的水经潜液泵4提升后由给水管5排出。
给水管5从沉淀池3的储水室穿出,敷设至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区域,与喷水设施6相接。
喷水设施6由管道、阀门和喷头等组成,布置在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区域,将污水喷出,作为土壤固化/稳定化用水。
液位计7安装在沉淀池3的储水室内,显示部分安装在沉淀池顶,用于测量储水室的水位。液位计7可与潜液泵4联锁,当储水室的水位到达高液位时潜液泵4打开,到达低液位时潜液泵4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912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EPE内芯的编织绳
- 下一篇:一种柔性连接的鱼雷罐罐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