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管幕隆沉观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684752.5 | 申请日: | 2020-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771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 发明(设计)人: | 林立祥;程晓龙;张国江;刘磊;李强;王庆洋;王晓萌;陈舟健;吕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11/15 | 分类号: | E21D11/15;E21F17/18;E21F1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1500 上海市金山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管 幕隆沉 观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管幕隆沉观测装置,涉及管幕‑箱涵顶进施工技术领域,包括有沿钢管的长度方向粘接固定于钢管的管壁内侧的倾角计,倾角计串联连接有通讯线;还包括有设置于钢管幕的混凝土结构面上的控制柜,且穿设出钢管的通讯线与控制柜敷设连接。利用倾角计观测钢管幕隆沉情况,因为倾角计的平面尺寸小、价格适中,易于粘接固定,且能准确、真实反应钢管在箱涵掘进过程中的纵向姿态变化情况,可以实现有效、稳定、简易且具有较好经济性的钢管幕沉降观测作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幕-箱涵顶进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管幕隆沉观测装置。
背景技术
箱涵顶进技术作为管幕内顶进箱涵施工技术中的重要内容,其技术原型即为普通的顶管隧道方法。截止目前,箱涵顶进法在亚洲、欧洲、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应用。我国最早采用箱涵顶进法的地下通道是1966年施工的天津东风地道桥,上世纪70年代以来,顶进箱涵法在华北、西北、华东等地陆续有了较多的应用。
2004年管幕-箱涵顶进法首次在上海中环线北虹路地道中应用,这是我国第一次引进管幕法施工,也是世界上在饱和含水软土地层中施工的横截面(36.284×9.990m)最大的管幕法工程,箱涵横截面34.20×7.85m,长度126m。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管幕-箱涵工艺在地下工程成功案例的逐渐增多,管幕-箱涵工法在国内的应用必将推广,箱涵掘进过程中管幕隆沉特性及变形量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掌握箱涵掘进过程中钢管幕的隆沉情况对类似工程控制其上方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上海田林路地道新建工程施工中,钢管幕内径仅为800mm,采用传统的几何水准测量法观测钢管幕的隆沉不具有可行性,主要是管幕内无法提供立尺及外部架站观测的条件。采用常用的静力水准仪观测管幕隆沉主要存在难以提供稳定基准点的问题,且静力水准仪在管幕狭窄空间内安装较为困难。采用水平固定测斜仪观测管幕隆沉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其经济成本较高;二是安装难度较大,难度主要在于固定测斜仪的测斜管与管幕内壁的有效固定;测斜管与钢管为线接触,非面接触,即便每隔一段时间采用钢抱箍也难以稳定将两者形成一体结构,因此采用测斜仪观测管幕隆沉的主要问题是其载体难以稳定固定于钢管幕上。
综上所述,现亟需一种应用于管幕-箱涵顶进施工中的,有效、稳定、简易且具有较好经济性的钢管幕隆沉观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幕隆沉观测装置,采用倾角计串联观测钢管的隆沉情况,以实现获得有效、稳定、简易且具有较好经济性的钢管幕隆沉观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钢管幕隆沉观测装置,包括有沿钢管的长度方向粘接固定于钢管的管壁内侧的倾角计,所述倾角计串联连接有通讯线;还包括有设置于钢管幕的混凝土结构面上的控制柜,且穿设出钢管的所述通讯线与控制柜敷设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业员预先利用通讯线串联倾角计,然后在需要测量的钢管内粘接固定倾角计,再将穿设出钢管的各通讯线的端头敷设接入至控制柜内,则倾角计测量得到的数据均可存储于控制柜内的存储器中,作业人员根据测量所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对施工进程进行调整。利用倾角计观测钢管幕隆沉情况,因为倾角计的平面尺寸小、价格适中,易于粘接固定,且能准确、真实反应钢管在箱涵掘进过程中的纵向姿态变化情况,可以实现有效、稳定、简易且具有较好经济性的钢管幕沉降观测作业。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钢管内的所述倾角计等间隔粘接固定,且相邻所述倾角计的间隔距离为5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粘接固定的方式安装固定倾角计,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且设定倾角计的间隔距离,以提高观测计算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钢管幕的混凝土结构面上设置有钢挂钩,穿设出钢管的所述通讯线与相对应的钢挂钩挂设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847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冷机组用干燥芯及制冷机组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监控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