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选择性经鼻胃肠道专用双腔导管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675473.2 | 申请日: | 2020-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8175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李昂;罗涛;李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A61M25/09;A61J15/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宇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1 | 代理人: | 张宇娟;王健 | 
| 地址: | 10005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选择性 胃肠道 专用 导管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选择性经鼻胃肠道专用双腔导管,包括导管管体和与所述导管管体末端连接的导管座,所述导管管体为双腔导管,包括内径较大的主腔管和内径较小的副腔管;所述导管管体的头端部由记忆塑形材料制成,其中,所述主腔管的头端部弯曲回折呈袢型,所述副腔管的头端部位于主腔管的内侧,且开口于袢型部位的中间部分。本实用新型的双腔导管,能够改善目前经鼻导管置入治疗装置中所存在的问题,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介入治疗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鼻胃肠道双腔导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需肠内营养患者和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经鼻导管置入治疗术已被临床广泛接受和开展,特别是在术后胃瘫和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中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经鼻导管置入治疗术通常用到经鼻置入的肠营养管和肠梗阻导管,是一种专门用于消化道内操作的介入手术相关的医用器材,借助导丝和导管配合,驱使导管经鼻腔完全通过上消化道,至所需到达的小肠内,从而达到直接肠内营养支持和疏通梗阻肠道的作用。
肠梗阻导管的置入术中有两种方法:胃镜下置入和X线下置入,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X线透视监视下插管置入适应症广,患者一般可耐受,并发症发生率低,技术成功率可达90%以上,且术中实时造影可显示消化道走向,使用超滑导丝易于通过梗阻部位,操作可控性强,是临床首选置入方法。但缺点是X线辐射对手术者及患者身体有一定危害。
通常X线下导管置入治疗术由介入医生操作:将配置好导丝的营养管或肠梗阻导管经病人的一侧鼻腔插入,经过食管到达胃内,然后在导丝的引导下将导管引向胃的胃窦,通过胃窦选择进入幽门管,并经十二指肠到达空肠上端,退出导丝,充盈导管前端水囊,完成整个操作过程。
在置入操作上,目前临床所用的肠梗阻导管和空肠营养管头端均为无方向性直头,且导管管身均为软质结构,在胃内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撑和进行方向选择。所配备的导丝为1.24mm(0.045”)粗的硬质导丝,尽管其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但由于胃肠道结构的特殊性,二者要通过曲折的胃窦、幽门和十二指球部,经常会出现方向选择困难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无肠道专用选择性导管所导致的消化道内选择方向困难、手术技术复杂、患者与术者过度暴露于X线下等不利问题,提供一种经鼻胃肠道专用双腔导管装置,以改善目前经鼻导管置入治疗装置中所存在的问题,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选择性经鼻胃肠道专用双腔导管,包括导管管体和与所述导管管体末端连接的导管座,所述导管管体为双腔导管,包括内径较大的主腔管和内径较小的副腔管;所述导管管体的头端部由记忆塑形材料制成,其中,所述主腔管的头端部弯曲回折呈袢型,所述副腔管的头端部位于主腔管的内侧,且开口于袢型部位的中间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主腔管袢型部位的弯曲回折部分包括圆弧形的弯曲部,自弯曲部的末端偏向导管管体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自第一延伸部的末端偏离导管管体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副腔管的末端开口于所述弯曲部(111)和第一延伸部(112)的过渡处。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管体的管身由带有支撑性不锈钢编织的聚酰胺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管体的头端部由带有钨材料标记的记忆塑形编织尼龙体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主腔管和副腔管的末端开口处均配有合金标记。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管体的外径为7Fr-2.39mm,长度为130~170cm,管腔内外附有亲水涂层。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座为Y型连接器,主腔导管座为主腔管管身的延续,副腔导管座角度与主腔导管座呈30°角。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座由醋酸乙烯酯和聚酰胺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未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754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