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医用防护服用可降解呼吸膜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20658015.8 申请日: 2020-04-27
公开(公告)号: CN212393989U 公开(公告)日: 2021-01-26
发明(设计)人: 刘振国;张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本松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41D13/12 分类号: A41D13/12;A41D31/24;A41D31/102;A41D31/04;C08J5/18;C08L67/02
代理公司: 无锡市天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8 代理人: 周舟
地址: 311016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经***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医用 防护 服用 降解 呼吸
【说明书】:

一种医用防护服用可降解呼吸膜,涉及医用防护材料技术领域,包括酯化反应增容的PLA/PBAT共混物薄膜层(1),PLA/PBAT共混物薄膜层(1)表面均匀布置有等间距等直径的激光成型的微通孔。采用PLA/PBAT共混物薄膜可以对使用后的防护服进行掩埋处理,达到掩埋后在3‑6个月自然分解,同时可以避免传统PE膜材出现的撕裂强度不够、治疗过程中会因碰到桌角、担架等尖锐物而破裂等问题,降低感染风险。通过酯化反应增容技术可以解决挤出成膜过程中出现的熔体强度差、薄膜厚度不均等问题。采用激光微孔技术可以解决传统填充拉伸工艺制膜技术出现的穿着人员舒适度不佳,很多医务人员换班后出现皮肤、身体不适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防护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医用防护服用可降解呼吸膜。

背景技术

目前,一次性医疗防护服主要采用聚乙烯/聚丙烯纺黏非织造布与透气微孔薄膜复合,或用水刺非织造布与透气微孔薄膜复合,或用木桨复合水刺非织造布。其中透气微孔薄膜是一次性防护服的关键组成部分,赋予了防护服隔液透气,即“呼吸”的功能,其“三拒一抗”、液体阻隔性能以及力学性能是决定防护服舒适度和防护性的关键因素。

国内市面常见的一次性医疗防护服用透气膜主要为聚乙烯(PE)透气膜。其透气防水的原理为在纺薄膜前将碳酸钙粉末加到PE原料中,薄膜成型后经拉伸产生微孔。由于PE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拉伸和结晶,拉伸时聚合物与碳酸钙颗粒之间发生界面剥离,碳酸钙颗粒周围就形成了相互连通的蜿蜒曲折的孔隙或通道(直径0.1-50μm),赋予了薄膜透气透湿而液体不能渗透的功能,从而沟通了薄膜两面的环境。但这种透气膜在新冠肺炎治疗的临床长时间高强度使用中(4小时轮一班)暴露出一些棘手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舒适度不佳,很多医务人员换班后汗湿满衫,并出现太过闷热导致的红肿、过敏、红疹等皮肤问题,甚至虚脱的情况。这严重增加了医务人员因抵抗力下降而感染病毒的风险。其次,PE微孔透气膜的撕裂强度不够,治疗过程中会因碰到桌角、担架等尖锐物而破裂,增加感染风险,降低使用寿命。

因此,发明一种医用防护服用可降解呼吸膜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防护服用可降解呼吸膜,这种可降解呼吸膜为PLA/PBAT共混物薄膜层,薄膜采用酯化反应增容技术,先通过酯交换反应生成PLA-PBAT共聚物再经挤出吹塑成型为膜;然后经激光微孔成型工艺烧空成孔,解决防护服舒适度较差、力学强度较低和后处理难度大的现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用防护服用可降解呼吸膜,包括酯化反应增容的PLA/PBAT共混物薄膜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PLA/PBAT共混物薄膜层(1)表面均匀布置有等间距等直径的微通孔(2),所述微通孔(2)是经激光微孔成型工艺烧空成型的防水透气孔。所述PLA/PBAT共混物薄膜由酯化反应增容技术制成。通过加入相容剂使PLA与PBAT在挤出成型中发生酯交换反应,形成PLA-PBAT共聚物,对PLA/PBAT共混物起到增容作用。该种工艺可以解决挤出成膜过程中出现的熔体强度差、薄膜厚度不均等问题,可以生产出高强度快降解的PLA-PBAT挤出吹塑膜。

所述PLA/PBAT共混物薄膜可以避免传统PE透气膜出现的撕裂强度不够、治疗过程中会因碰到桌角、担架等尖锐物而破裂等问题,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同时PLA/PBAT共混物薄膜在进行用后填埋后3至6个月自然降解,解决了传统医用防护服难以进行废弃物处理的问题。

所述薄膜中的防水透气孔(2)采用激光微孔烧空技术成型而成,可以解决传统填充拉伸工艺制膜技术出现的穿着人员舒适度不佳,很多医务人员使用后出现皮肤、身体不适的问题,甚至虚脱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PLA/PBAT共混物薄膜厚度为0.04-0.06mm,断裂强力≥45N,断裂伸长率≥3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本松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本松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580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