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泥挤条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0632910.2 | 申请日: | 202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03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汤富俊;王杰;张文静;王冠平;石伟;李浙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大水务科技发展(南京)有限公司;光大水务(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1 | 分类号: | C02F11/121 |
代理公司: |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 32346 | 代理人: | 蒋海军;吴雪健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挤条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泥挤条机,属于污泥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所述污泥挤条机包括壳体、腔体、进泥单元、出泥单元,其中在腔体内设置有特殊结构的双三叶型挤压棍作为挤压单元,不仅保证了挤压过程中挤压棍之间的密封耦合,而且腔体两侧内壁的弧形结构与挤压棍凸出部的弧形顶部相配合,也保证了挤压棍与腔体之间的密封耦合,从而使得腔体内的污泥挤压区域体积随着挤压棍的转动而不断进行增大减小的往复变化,实现对污泥的有效挤压,实际运行出泥成型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污泥挤条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政污水及工业污水的污泥处理已经不再局限于离心脱水或带式脱水后直接外运,而是要求污泥处理中包括污泥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其中减量化是污泥处理的核心环节。在污泥减量化中,通过添加石灰等矿物质对污泥进行改性脱水的方法不仅浪费环境资源,而且对土地资源的侵占等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目前利用空气源网带式干化已经被市场所接受并日趋成熟。
空气源干化是一种网带机和热源深度耦合的干化工艺类型,需要对进入干化机的污泥预处理挤条成型,便于热量交换使污泥中水分带出,污泥的挤条成型效果对干化系统最终干化效果及能耗指标具有直接的重要关联。常见的污泥成型方式包括对辊式、压片式和条状挤出式。大量实践证明,对辊式和压片式的污泥挤出设备对污泥含水率有一定的要求,通常对于含水率在80%左右的污泥不能直接采用对辊式和压片式的污泥挤出设备,因此只能采用其他更为合适的挤出设备。然而,条状挤出式设备也仅适用于80%左右的污泥挤出。
目前,干化前端工艺的出泥含水率普遍较高,无论是离心脱水、带式脱水或者叠螺机脱水,出泥含水率均不能稳定在80%左右,一般含水率都高于80%,这对于目前的污泥成型设备来说,成型效果均未达到理想效果,经常出现污泥成型效果不佳而严重影响干化效率的情况。
经检索发现,申请号201110256212.2,申请日为2011年8月31日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挤泥设备,包括:收泥槽,该收泥槽顶部敞开且内部限定在用于盛放湿污泥的容纳腔室,收泥槽的底壁上形成有多个布泥孔;以及压泥辊,该压泥辊沿收泥槽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容纳腔室内且压泥辊绕其纵向中心线可枢转,压泥辊的横截面为从上到下宽度逐渐减小的形状。根据该挤泥设备,通过压泥辊在容纳腔室内的枢转运动,可将容纳腔室内的湿污泥通过布泥孔以条状形式挤压到收泥槽的下方污泥干化装置中。但在该发明中,压泥辊与容纳腔之间的容积是不可变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污泥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挤压,并且挤泥设备的结构设置极易导致污泥起拱凝固且不能进行有效破拱,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污泥挤条成型效果,对污泥挤条成型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污泥成型设备的结构设计将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污泥挤出设备的污泥挤压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泥挤条机,通过驱动单元驱动第一挤压棍或者第二挤压棍作为主动挤压棍,另一个作为从动挤压棍,将第一挤压棍以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挤压棍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并利用第一挤压棍上均匀设置的三个第一凸出部和第二挤压棍上均匀设置的三个第二凸出部进行密封耦合,从而在转动过程中使得腔体内的有效污泥挤压体积随两个挤压棍的转动周期而不断进行增大减小的往复变化,实现对污泥的有效挤压,具有良好的出泥成型效果。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挤条机,包括壳体、腔体、进泥单元和出泥单元,所述腔体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进泥单元设置在壳体顶部并与腔体连通,所述出泥单元设置在腔体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大水务科技发展(南京)有限公司;光大水务(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光大水务科技发展(南京)有限公司;光大水务(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329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半磁滚筒铁矿粉回收装置
- 下一篇:仿生拇指组件、仿生手及仿生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