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视化探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632730.4 | 申请日: | 2020-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627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 发明(设计)人: | 朱庆庆;张何;渠凯;张武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华北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V8/10 | 分类号: | G01V8/10;G01N21/84;G01F23/04;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1 | 代理人: | 崔金 |
| 地址: | 101149 北京市通***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视化 探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了一种可视化探测装置,包括操作手柄;测量杆,设有测量刻度;探测组件,包括探头、探头护罩,所述探头至少包括图像采集装置,所述探头设置在所述探头护罩里;所述操作手柄与所述测量杆的上端呈L型连接,所述测量杆的下端连接所述探测组件;至少所述测量杆为伸缩杆件。本实用新型申请解决了由于常规的施工探测工具因受到浮浆、淤泥等影响无法对施工中具体的情况进行精确的信息采集,造成的不能精确判断混凝土面层高度;无法判断桩顶裹挟泥浆的位置和大小,无法精确超灌的高度从而及时进行施工调整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申请涉及桥梁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视化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桩基础基是桥梁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基础形式,一般深埋于地下几十米,是桥梁重要的承重部位。它的灌注质量直接影响着整座桥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为了保证桩基整体的施工质量,在控制混凝土质量及桩身灌注工艺的基础上,另外要超灌0.5-1m,以便将桩底裹挟的砂石等杂质带出桩基本身,保证桩基施工质量,最后通过桩头破除进行清除。
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灌注过程中通过制备泥浆护壁保证稳定、防止坍塌事故,因此,混凝土浇筑高度无法通过肉眼无法识别,更不能知道桩顶混凝土裹挟砂石等杂质的厚度和分布深度等重要信息。为了避免桩基灌注高度不足带来的质量事故,常规的做法是:通过吊绳测量桩顶标高在泥浆中的位置,估计混凝土的浇筑高度。然而这种工艺受到浮浆、淤泥等影响,不能精确判断混凝土面层高度;无法判断桩顶裹挟泥浆的位置和大小,无法精确超灌的高度,且由于桩基多为夜晚灌注,人员测孔时站在孔口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视化探测装置,以解决由于常规的施工探测工具因受到浮浆、淤泥等影响无法对施工中具体的情况进行精确的信息采集,造成的不能精确判断混凝土面层高度;无法判断桩顶裹挟泥浆的位置和大小,无法精确超灌的高度从而及时进行施工调整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可视化探测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可视化探测装置包括:
操作手柄;
测量杆,设有测量刻度;
探测组件,包括探头、探头护罩,所述探头至少包括图像采集装置,所述探头设置在所述探头护罩里;
所述操作手柄与所述测量杆的上端呈L型连接,所述测量杆的下端连接所述探测组件;至少所述测量杆为伸缩杆件。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手柄为伸缩杆件。
进一步的,所述探测组件包括补光灯。
进一步的,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为云端摄像头。
进一步的,所述探测组件和所述测量杆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探头包括液压感应器,所述液压感应器设置在所述探头护罩的内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实施例中,采用设置一种可视化的探测装置的方式,通过在测量杆的端部设置探测组件,达到了对桩基础的浇筑面进行信息采集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对桩基础浇筑情况进行精确的信息采集方便及时进行施工调整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常规的施工探测工具因受到浮浆、淤泥等影响无法对施工中具体的情况进行精确的信息采集,造成的不能精确判断混凝土面层高度;无法判断桩顶裹挟泥浆的位置和大小,无法精确超灌的高度从而及时进行施工调整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实用新型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申请,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华北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华北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327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