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续饲养蓟马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624689.6 | 申请日: | 2020-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2345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 发明(设计)人: | 任立云;张壮宏;何龙飞;韦继光;王爱勤;袁高庆;朱熠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刘杰 |
| 地址: | 530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饲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饲养蓟马的装置。一种连续饲养蓟马的装置,包括:养虫笼、产卵化蛹孵化装置和羽化装置,其中:所述养虫笼为一端开口且开口处由一密封板密封中空结构;所述产卵化蛹孵化装置包括杯体、滤网和杯底,所述滤网设置在杯体内;所述杯底上端可拆卸连接在杯体下端;所述羽化装置包括羽化筒和收集瓶,所述羽化筒上端开设有连接孔,羽化筒的下端可与杯底拆卸连接;所述收集瓶的瓶口可拆卸连接连接孔。本实用新型的连续饲养蓟马的装置有助于饲养出大量整齐一致的实验用虫蓟马,在室内生测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饲养蓟马的装置。
背景技术
西花蓟马又称苜蓿蓟马,属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该虫原产于北美洲,1955年首先在夏威夷考艾岛发现,曾是美国加州最常见的一种蓟马。自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强势种类,对不同环境和杀虫剂抗性增强,因此逐渐向外扩展。
西花蓟马对农作物既有极大的危害性。该虫以锉吸式口器取食植物的茎、叶、花、果,导致花瓣退色、叶片皱缩,茎和果则形成伤疤,最终可能使植株枯萎,同时还传播番茄斑萎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据了解,该虫曾导致美国夏威夷的番茄减产50-90%。
为了研究对西花蓟马的防控方法,在实验室室内生物测定中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西花蓟马幼虫,因此,研究一种连续饲养西花蓟马的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提供一种连续饲养蓟马的装置,该装置有助于养出大量整齐一致的实验用虫蓟马,可以在室内生测实验上发挥重要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续饲养蓟马的装置,包括:养虫笼、产卵化蛹孵化装置和羽化装置,其中:所述养虫笼为一端开口且开口处由一密封板密封中空结构;养虫笼的前侧面上设有一袖套,所述袖套与养虫笼的内部连通,袖套靠近养虫笼的位置用线绳捆扎以密封袖套;所述产卵化蛹孵化装置包括杯体、滤网和杯底,所述杯体为上下端均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滤网设置在杯体内且靠近杯体的下端;所述杯底为一上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杯底的上端可拆卸连接在杯体下端,杯底的中空结构内放置有沙土;所述羽化装置包括羽化筒和收集瓶,所述羽化筒为下端开口、上端开设有连接孔的中空结构,羽化筒的下端可与杯底拆卸连接;所述收集瓶的瓶口可拆卸连接连接孔。
作为优选,所述养虫笼为矩形,密封板一端铰接在养虫笼上,另一端通过相互配合的卡扣连接在养虫笼。
作为优选,所述杯底上端与杯体下端、羽化筒下端与杯底、收集瓶瓶口与连接孔的连接方式均匀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杯底为不透明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羽化筒为不透明材质,养虫笼和收集瓶为透明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袖套为100-120目,所述滤网为40-50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有助于饲养出大量整齐一致的实验用虫蓟马,在室内生测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养虫笼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产卵化蛹孵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羽化装置与杯底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6246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磁性粉料加工生产研磨装置
- 下一篇:一种矿山机械配件用铸造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