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频电动机切换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0545328.2 | 申请日: | 2020-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3102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 发明(设计)人: | 孙冬宁;张金奎;王章宇;檀雷;苏进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科电新锐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P4/00 | 分类号: | H02P4/00;H02P27/00;H02P27/04;H02J9/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常青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86 | 代理人: | 毛洪梅 |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频 电动机 切换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变频电动机切换装置,包括切换电源组、控制器和电动机,控制器包括电压检测模块、稳压电路、控制模块、存储模块、计算比较模块、切换开关、定时模块和速度传感器,切换开关和定时模块串联后与速度传感器并联且两端分别电性连接电动机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存储模块、计算比较模块和稳压电路;切换电源组包括变频电源、工频电源和备用电源且分别串联电压检测模块后电性连接稳压电路;稳压电路包括电感线圈、三极管、二极管、PWM反馈电路和电容;电动机包括转轴和风机,速度传感器设于转轴上,本实用新型设置工频、变频、备用切换,防止停机、停电风险,稳压电路保证过渡时间和转速,避免冲击电流形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频电动机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变频调速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高压变频器不断出现,在用电方面发挥着巨大的节能作用,而为变频器设计的电动机称为变频电动机,电机可以在变频器的驱动下实现不同的转速与转矩,以适应负载变化的需求。一般的变频电动机,把传统的笼式电动机用自冷风机改为独立的风机,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效果和绕组绝缘的耐电晕性能。
由于部分机械在运行中严禁停机,现有技术中,变频电动机在发生故障跳闸时必须能够自动地从变频电源切换为工频电源运行模式,然而,在切换时,自称回路的转子绕组中的电流有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且切换瞬间,转子的实际转速与同步转速之间的转差较大,从而产生过大的冲击电流,切换时间无法把握。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频电动机切换装置,根据速度传感器监测电动机转速来计算其到达切换状态的时间,通过定时模块定时并对切换电源组进行稳压后平稳切换,防止冲击电流和停机风险。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变频电动机切换装置,包括切换电源组、控制器和电动机,控制器包括电压检测模块、稳压电路、控制模块、存储模块、计算比较模块、切换开关、定时模块和速度传感器,切换开关和定时模块串联后与速度传感器并联且两端分别电性连接电动机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存储模块、计算比较模块和稳压电路;切换电源组包括变频电源、工频电源和备用电源且分别串联电压检测模块后电性连接稳压电路;稳压电路包括电感线圈、三极管、二极管、PWM反馈电路和电容;电动机包括转轴和风机,速度传感器设于所述转轴上。
优先地,电感线圈与二极管串联连接,PWM反馈电路电性连接三极管后并联设于二极管两侧且形成反馈回路,电容与三极管并联连接。
优先地,速度传感器与存储模块电性连接。
优先地,所述控制器采用单片机控制。
优先地,所述三极管采用NPN三极管,二极管采用续流二极管。
优先地,所述稳压电路采用并联开关型稳压电路。
优先地,所述切换开关包括工频端、变频端、备用端且三者均为互斥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变频电源故障必须切换工频电源时,稳压电路中电容对电动机进行放电,避免风机在切换工频电源过渡阶段运行频率过低,使转差较大而产生冲击电流;
2.控制模块中设置额定转速,速度传感器监测转子转速,为防止过大的冲击电流的产生,计算比较模块计算此刻转速降低至额定转速的75%时所需时间并传送至定时模块,并在此时间内进行切换,防止电动机转速转差较大;
3.在变频电源故障且停电状态时,切换备用电源保持机械运行,防止机械停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科电新锐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科电新锐电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453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