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包虫穿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43784.3 | 申请日: | 202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2521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马文涓;何丽芸;汤婷;蒋铁民;王凤侠;郝建红;马光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11582 | 代理人: | 陈强 |
地址: | 830054 新疆维吾***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穿刺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新颖的包虫穿刺装置。包括一体化的抽吸管和灌洗管,抽吸管和灌洗管前端共同连通硬质的连接管,连接管前端连接有穿刺针,穿刺针前端呈尖状并具有开口;抽吸管尾端设有与抽吸泵连接的连接头,灌洗管尾端开口上设有密封塞,所述穿刺针内穿插有一内针管,内针管可在穿刺针内轴向移动,且连接管内设有一弹性装置并将内针管前端顶出至穿刺针外部,所述内针管前端呈球面弧状,且内针管前端设有穿孔,内针管尾端与连接管连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虫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iosis)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包虫病的并囊由外至内依次包括纤维层、角质层、生发层、子囊和囊液,由于纤维层、角质层的保护作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在包虫病的治疗中基本无效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开腹条件下外囊(肝脏、纤维层)次全切除、内囊(角质层、生发层)切除术。
目前的肝包虫内囊摘除术采用自制的抽吸管(包括26号乳胶管,50ml注射器针头,20ml注射器针头),先使用抽吸管吸出包虫囊液,拔出抽吸管,将切口扩大,取出囊皮(未灭活)再通过注水管注入高渗盐水寖泡,杀灭棘球蚴。此过程自制抽吸管存在职业暴露的风险,插拔过程容易造成包虫外露,种植腹腔,扩大切口,取出未灭活的囊皮也容易造成包虫外露种植腹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新颖的包虫穿刺装置。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包虫穿刺装置,包括一体化的抽吸管和灌洗管,抽吸管和灌洗管前端共同连通硬质的连接管,连接管前端连接有穿刺针,穿刺针前端呈尖状并具有开口;抽吸管尾端设有与抽吸泵连接的连接头,灌洗管尾端开口上设有密封塞,所述穿刺针内穿插有一内针管,内针管可在穿刺针内轴向移动,且连接管内设有一弹性装置并将内针管前端顶出至穿刺针外部,所述内针管前端呈球面弧状,且内针管前端设有穿孔,内针管尾端与连接管连通。
所述弹性装置包括位于连接管内的弹簧、与内针管尾端连接并位于连接管内的连接片,内针管尾端开口贯穿所述连接片,所述弹簧前端抵在连接片上,弹簧的尾端抵在连接管内的尾部内壁上。
所述内针管的前端端部及侧壁上均设有所述穿孔。
所述灌洗管尾端向远离抽吸管方向弯曲设置,所述密封塞通过柔性连接塑料片与灌洗管连接。
靠近所述抽吸管尾部处抽吸管侧壁上设有一调节阀,所述调节阀包括连通于抽吸管的连通管,套在连通管上的硅胶柔性套,硅胶柔性套的轴向方向上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调节孔,当硅胶柔性套套在连通管上后,通过调节硅胶柔性套套在连通管上的深度可选择性的密封或打开所述调节孔。
所述硅胶柔性套通过柔性连接条与抽吸管连接。
所述穿刺针侧壁上设有用于标识刻度的刻度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设计其结构设计新颖,采用回弹的内针管,当穿破包虫囊皮后,内针管保护性回弹,内针管前端穿过穿刺针前端针尖部位变为圆盾形,可防止、避免穿刺针破坏其他组织,防止发生穿刺针刺伤的职业暴露。
其次,穿刺针前端精确的刻度设计可使医生安全穿刺,避免穿破包虫腔造成种植,避免穿破血管。
再者,灌洗管便于术中高渗盐水灌注,减少来回抽吸造成污染的几率。
第四,本设计采用一体化包虫穿刺装置设计,其成本低廉,便于临床医生手术中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437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方位旋转的LED显示屏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护目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