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软土地层中基坑分期施工的分界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0511990.6 | 申请日: | 202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6125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叶浩然;孙吉勇;杨将;冯正宇;乔建召;丁文彦;吕之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4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韩小燕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地 基坑 分期 施工 分界 支护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土地层中基坑分期施工的分界支护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张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较低、安全可靠的软土地层中基坑分期施工的分界支护结构。该支护结构设置于基坑中分期施工的分界处,具有一排混凝土搅拌桩I排和一排设置于混凝土搅拌桩I排靠近基坑先施工侧的混凝土搅拌桩II排;混凝土搅拌桩I排分成若干对间隔一定距离布置的混凝土搅拌桩I对,混凝土搅拌桩II排分层若干对混凝土搅拌桩II对,混凝土搅拌桩II对对应混凝土搅拌桩I对与混凝土搅拌桩I对之间的空隙布置;在混凝土搅拌桩II对的靠近基坑先施工侧打设有钢管桩;混凝土搅拌桩I排和混凝土搅拌桩II排上方设有冠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建筑与地下工程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土地层中基坑分期施工的分界支护结构,适用于建筑与地下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在深圳地区的第一个深基坑支护工程率先应用了信息施工法,大大节省了工程造价。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复杂深基坑的施工案例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基坑支护技术的了解和认识,酿成了一些基坑工程事故,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我国对深基坑支护工程方面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建设部的《关于进一步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通知》中,也把深基坑支护技术列为10项新技术之首。随着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和城市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深基坑工程越大越深,周边环境也愈加复杂,施工难度不断增加,基坑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需要基坑的支护方式随之不断改进和发展。
在工程应用方面,基坑支护的区域性特点非常明显。由于不同地区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能相差较大,在某些地区已成熟应用的经验却不能完全适应其他地区的情况,简单照搬使用是不可行的。浙江地处滨海平原地区,其土质主要由软土组成。软土具有强度低、压缩性高、含水量高的特点,在软土地基中进行基坑开挖,易产生较大的土体变位和失稳现象。所以对这些基坑的工程设计、施工、和变形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基坑工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需要进行基坑分界支护、分期开挖,分界支护的设计需要考虑支护可能的各种工况,同时兼具工程经济性和施工便利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张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成本较低、安全可靠的软土地层中基坑分期施工的分界支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土地层中基坑分期施工的分界支护结构,设置于基坑中分期施工的分界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排混凝土搅拌桩I排和一排设置于混凝土搅拌桩I排靠近基坑先施工侧的混凝土搅拌桩II排;
所述混凝土搅拌桩I排分成若干对间隔一定距离布置的混凝土搅拌桩I对,混凝土搅拌桩II排分层若干对混凝土搅拌桩II对,混凝土搅拌桩II对对应混凝土搅拌桩I对与混凝土搅拌桩I对之间的空隙布置;
在所述混凝土搅拌桩II对的靠近基坑先施工侧打设有钢管桩;
所述混凝土搅拌桩I排和混凝土搅拌桩II排上方设有冠梁。
所述混凝土搅拌桩I的基坑后施工侧设有拱形梁,该拱形梁的的两端固定于该分界支护结构两端的基坑围护结构上,所述拱形梁与所述钢管桩之间经连杆相连。
所述连杆连接拱形梁,另一端通过管箍连接所述钢管桩。
所述钢管桩内壁制有若干加强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搅拌桩I对与混凝土搅拌桩II对交替布置,并在混凝土搅拌桩II对的靠近基坑先施工侧打设钢管桩,混凝土搅拌桩I将受到的水平压力经混凝土搅拌桩II钢管桩,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中钢管桩下端插装于土体内,钢管桩上端经连杆和拱形梁连接基坑周边的基坑围护结构,使整体结构更加牢固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05119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垃圾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电力负荷预测系统的电数据计量装置